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大学 > 文章详情

语汇星河三十载!上大外院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转自:上海大学 2025-05-21 18:41:57

峥嵘岁月三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5月18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当代外语学科的使命与担当”——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举行。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荣休教授方梦之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十四届常委、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教授,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选民教授,上海兄弟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共建合作单位代表,学校职能部处及兄弟学院领导,学院老领导,校友分会理事,海内外校友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师生代表等莅临会场,相关兄弟院校和海内外合作高校同时发来贺信。

卅载芳华,擘画未来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在致辞中表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外语学科素有“翻译报国”的优良传统,希望外国语学院要以此次建院三十周年作为新的起点,秉持“追卓越 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聚焦国家战略和上海重大需求,瞄准外语学科前沿,以强化学科建设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为推动提升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祝愿上大外语学科不断攀登新高峰,铸就更大辉煌。

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选民教授回顾了多次到访上海大学的经历,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希望学院把握科技革命机遇,立足学科优势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彰显外语人才培养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担当和学术人文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作为学科专家代表发言,他表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凭借独特的学科优势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推动外语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会军教授发言时指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今后双方在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古籍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吕健作为共建单位代表发言。他强调,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22年以来开展了密切合作,未来,古籍出版社将继续深化与学院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各方在学术研究、翻译实践和学术出版方面的优势,共同围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汇聚外语研究和典籍出版的力量,拓展合作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上海久柏易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友分会副会长高宏久作为校友代表向学院表达了敬意与感激之情,回顾了学院30年来的风雨兼程和辉煌成就,感谢恩师们的辛勤培育。他呼吁校友们心系母校,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并祝愿学院在新征程中不断创新进取,再创辉煌。

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作为学院教师代表回顾了学院从起步到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持续推进“外语+中华/海派文化+信息技术+国际传播”的学科融合发展的历程。优秀学生代表、2022级研究生张姝雯作为学院本硕七载学子,展示了新时代外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体外院人将传承匠心、以创新为帆,携手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共谱学院下一个三十年壮阔新篇。

赓续奋斗,共谱华章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作外国语学院发展报告。尚院长从学院总体概况、重点任务进展、存在主要问题和未来思路举措四个方面展开,提出学院将以建院三十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夯实学科优势特色,凸显国别区域研究特别是葡语国家区域研究,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大会举行了颁奖仪式。学院向方梦之教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青叶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外国语学院历任书记、院长颁发感谢状,诚挚感谢他们对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会举行了校友捐赠仪式。1977届校友、上海新格雷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郁士明,1983届校友、上海久柏易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宏久向学院进行捐赠,助力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校友分会会长吴蔚代表学院接受校友捐赠,上海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校友会办公室主任陈然向两位校友颁发捐赠证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叶青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为“智语文澜”外语教师数智人文素养研修基地揭牌。叶青表示,外语学科发展核心在教师,需坚守人文素养,同时主动拥抱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与研究。期待双方未来以研修基地为平台,在学术出版、数字资源开发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会上,2025年度大戏《威尼斯商人》进行了展演,表演团队的同学们用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卓越的艺术素养,将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赞誉。外院学子以5种语言朗诵了主题诗歌《卅载风华,语汇星河》,并唱响强国有我的青春旋律,以赤子之心,共同为学院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广集智慧,共谋发展

下午,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由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环球网协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发展论坛”——2025年上海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论坛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乐乎新楼学海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上海20余所公办高校外语学院的院长、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同研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谋高校外语学院发展的愿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外语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会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回顾了学校及学院的红色历史发展历程,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外语教育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研究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了全新挑战,外语学科需在坚守人文底色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守正”固根基、以“创新”开新局。

论坛主旨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荣誉主编王克非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彭青龙做主旨报告。

王欣教授系统阐释了研究性教学作为外语专业应对数字技术挑战、推进人文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依托项目学术育人,在外语专业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 “研究”要素,赋予教师和学生自主成长的驱动力,助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和可持续成长型学生。

彭青龙教授指出当前外语学科面临一定的困境和危机,根源在于内外因素交织,内部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外部需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和专业转型发展必须基于更广阔的格局,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培养分类卓越的数字外语类专业人才和区域国别研究人才,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持续提升科技人文能力和素养。

主旨报告后,两场分论坛同时进行。分论坛共计21场专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发展、“守正”与“创新”思辨、“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上海高校的外语学院院长们围绕外语学科的发展、使命与挑战展开了热烈探讨,对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新机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碰撞新见解和新思路。

闭幕式上,户思社教授做论坛总结。他梳理了当今国际格局下外语学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外语学科在民族复兴伟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探讨未来外语学科本体建设与学生培养与发展的转型路径。他表示,此次论坛既梳理了学科“守正”的核心内涵,又探讨了“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多维解决方案。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代表主办单位致感谢辞,她对全体参会者的拨冗出席、精心准备以及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此次论坛展现了上海外语界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期待学界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外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年上海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高校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转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唯有以“守正”筑牢根基、以“创新”破局开路,才能使外语学科在百年变局中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外语学科的力量。

当天,外国语学院还举行了第三届校友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校友值年返校、外国语学院教师优秀学术成果展等活动。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奋进。上海大学外语学科站在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将始终坚守“融通中外、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历史使命,以“外语+中华/海派文化+信息技术+国际传播”的学科融合发展模式为路径,深度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致力于培养更多兼备中国灵魂与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大外语”人才。新时代新征程,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将锚定“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命题,笃行不怠、砥砺前行,继续以实干精神书写外国语学院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新华章。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外国语学院

责编:吴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