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非常斜杠!TA是一名“程序猿”,更是一位非遗技艺达人→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5-21 14:59:25

吴泾作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主战场,正在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有速度、城市治理有韧度、民生保障有温度、政治建设有高度的高品质科技时尚城,一大批优秀的“追梦人”聚集于此,挥洒青春,筑梦远航。

日前,在吴泾镇举办的“樱桃春日·书香市集”上,一个名为“默心的花园”的摊位吸引了不少来往市民驻足,而摊主小闲则是生活和工作在吴泾的一位斜杠青年,本职工作为IT工程师的她,同时也是一位热衷钩编的手艺人,在一针一线中钩编出精美的作品和对美的创意诠释。

阿姨们不时拿起她钩编的戒指、耳环、玩偶等等,惊叹不已:“钩编还能这么精致?我年轻时也钩过衣服,没想到还能这样!”小闲微笑着解释,这是她运用蕾丝线微钩工艺,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成果。当被问及灵感来源时,她回答道:“首先掌握钩编的基本技能,然后多看一些手工和设计相关的书籍,学习配色等知识,慢慢地创作灵感就来了。”

小闲与吴泾的缘分始于十多年前,2012年,她来到紫竹高新区,开启了IT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也在这里用钩编技艺钩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泾彩”。2024年初,她搬进新黄浦・筑梦城吴泾租赁社区,在这片土地扎下更深的根,也为非遗传承注入全新的活力。

一根线的无限可能

“如果给你一根线,你能用它做什么?”

2024年,小闲在一次TEDxOpen Mic活动中,以《一根线的可能》为题,分享了她与钩编的故事,讲述如何用一根线、一根针,编织出美好与无限可能的故事。

小闲的钩编启蒙始于童年。那时候,妈妈和邻居伯母们用钩针织出桌垫、衣服,她在一旁看得出神。“她们教我钩辫子针,简单得像玩游戏,但我觉得很有趣。”她回忆。

工作后的小闲,始终为手工创作留出一方天地,即便工作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沉浸其中,享受设计与制作带来的乐趣,感受时间缓缓流淌,内心愈发充实。

起初,她用粗线钩织毯子,后来尝试钩织小玩偶:小鲸鱼、长颈鹿、小猪、小乌龟……再后来,她迷上蕾丝钩编,设计出耳环、胸针等精致的饰品。在一次展览上,她发现了一根酒红色渐变蕾丝线,用它钩出一朵小花,然后做成一只美丽的花朵戒指。这枚戒指不仅给了她创作的灵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美的魅力。2019年,她以社区合作伙伴的身份赞助了TEDxZizhuParkWomen大会,为演讲嘉宾赠送了这款花朵戒指,并在会场外展出一棵“开花的树”——微小精致的钩编花朵(戒指、耳环、胸针等)在一棵树上绽放,象征传统技艺绽放新的生机。

此后,她不断精进技艺,将传统钩编与现代饰品设计结合,用珍珠、水晶、贝壳等材料,搭配柔软多彩的线,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精致作品:小巧别致的耳饰、色彩斑斓的发夹、精美的玩偶……

在社区舞台绽放“泾彩”

2024年,小闲搬进新黄浦・筑梦城,在这里,她找到了展示钩编技艺的广阔舞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在此筑梦,我很快就交到新朋友,社交圈也扩大了。”小闲说道。

社区里,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建筑师开了一家“建筑师的小作坊”法餐店。2024年底,小闲的工作室“默心的花园”受邀在店内举办蕾丝钩编作品展。这次展览促成了一场有趣的跨国交流:一位常来用餐的意大利客人看中了小闲的作品,订购了11对耳环和一只戒指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家人。他幽默地说:“耳环是给七大姑八大姨和姐姐们的,戒指是给妈妈的,她是我们家的queen。”聊天中得知他的母亲年轻时也热爱钩编,家里有不少钩编的装饰,但被制作成戒指和耳环,他还是第一次见。小闲感慨:“我很好奇大洋彼岸那位阿姨看到新式钩编的心情,这不仅是两个时代、两代人的交流,也是钩编文化跨越国度的对话。”

这场展览原定为期一个月,因广受欢迎,转为长期展示。小闲至今还定期去店里更新作品。“这些都给了我持续创作的动力。”小闲笑着说,“这也让我更加相信蒋勋先生说过的话: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越分享就会越多的,一个是爱,一个是美。”

展览也为小闲带来更多机遇。2025年4月,她受邀参加“樱桃春日·书香市集”。市集上,几位阿姨询问能否学习钩编,这让小闲既感动又兴奋:“我们妈妈那辈人很多都会钩编,但缺少设计思路。未来我想带她们一起,把老手艺变成新时尚。”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新生

钩针编织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如何通过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小闲早已付诸行动。几年前,她就作为公益钩编老师,为紫竹高新区的白领们教授入门课程,还录制免费教学视频,在B站、小红书等主流线上平台进行分享,让更多人感受编织的乐趣。在公司里,她也会组织同事们体验钩编,分享这份“动脑又动手”的治愈艺术。

在吴泾,小闲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良好土壤。吴泾社区学校开设有钩编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不少阿姨妈妈们学习热情高涨。受此启发,小闲计划在筑梦城社区开设钩编体验课程。“我喜欢现在的社区和生活,也相信能在这里创造更多美好。从2012年到现在,我在吴泾工作、生活了十余年,见证了它的变化,也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在紫竹高新区,我有友好的同事和充实的工作;在筑梦城,我有热情的邻居和多彩的生活。我相信,钩编这项非遗技艺可以在吴泾继续传承下去。”

小闲还打算为社区里的孩子们开设钩编课。“我小时候学钩编,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开了花。我想让孩子们也试试,让非遗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许等他们长大了,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供稿:闵㻍瑄

编辑:陈依婷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