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护士,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女性形象,但如今,许多男性也加入到护理工作中,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崇明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精卫中心”)男病区,便有这样一位“护士先生”——范荣,他默默耕耘25年,以超越性别的细腻与担当,为特殊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1996年,我阴差阳错读了护理专业。那时,全班共有46人,但男生算上我只有2名。”范荣回忆道,当时社会对于男护士普遍存在刻板印象,周遭也有不解的声音,但他没有退缩,坚定地踏上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2000年毕业后,范荣被定向分配到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从此开启护理生涯。
每天上午7时30分,范荣都会准时踏入病房,开始忙碌的一天。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保障患者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每半小时就会巡视一次病房。”在例行检查时,范荣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细致。他掀开被褥,轻柔地抚平每一个褶皱;目光扫过室内每一处角落,指尖探入缝隙,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藏匿物品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生命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范荣神情严肃地说。
在患者服药时,范荣的细致入微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些患者会因抗拒治疗藏药,导致病情反复,所以每次我们都是全程守护、高度警惕。”范荣总是细心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细微举动,这份敏锐与专注,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次,范荣注意到一名患者反复摩挲衣物,这个微小动作立即引起他的警觉。他迅速检查患者的衣物,果然发现了藏匿的药物。随后,他耐心与患者沟通、疏导情绪,最终成功说服患者配合治疗。
而当精神障碍患者情绪失控、行为冲动时,范荣又展现出男性独有的担当。凭借体格和力量优势,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处理突发状况的第一线。在这过程中,偶尔会遭受到病人的误解甚至身体上的“攻击”,但他总是默默整理好衣服,揉着受伤的部位淡然一笑。“他们因病情导致行为失控,许多举动并非出于本意。”这份将心比心的理解,让他成为患者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守护者。
护理工作之外,范荣还将患者视为亲人,为患者倾尽全力。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连续12小时承担夜间陪诊任务、春节驱车30公里接急诊患者就医、协助家属陪同患者外出就医、代买物资……他的无私奉献,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仅2024年就收到家属送来的9面锦旗。
2016年,因工作出色,范荣升任男病区护士长。角色的转变赋予他更广阔的视野,他在精心照顾病患的同时,开始在团队建设、护理创新、患者康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针对部分护士在处理患者激动情绪时经验不足的问题,范荣创新性提出“三步缓冲法”:首先退一步,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冲突升级;然后用温和的本地方言耐心询问,传递理解与关怀;最后安抚情绪,满足合理需求。如今,这套“缓冲机制”已成为团队应对突发状况的重要法宝。
在护理人才培养上,范荣建立“一对一导师制”,为年轻护士配备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每月结合护理案例开展培训,并定期组织科内护士,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逐渐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他还深入参与到护理体系的建设之中,配合护理部新增、修订23项制度,为提升护理质量、规范团队管理筑牢根基。
患者的身心康复始终是范荣心之所系。为此,他牵头打造“一科一品”康复特色项目。他带领男病区18名医护人员学习经络拍拍操、八段锦等康复技巧,并亲自示范教学,确保团队成员能够熟练掌握。在他的推动下,男病区逐渐营造出温馨向上的康复氛围,患者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重拾自信,重燃生活希望。
脱下白大褂,身为党员的范荣同样以身作则,以行动为身边人树立榜样。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知识,成为上海心理热线资深接线员。在过去的4年里,他服务了536人次、累计通话420小时,成功化解7起危机来电,2次投身区级心理危机干预事件,用专业筑牢心理防线。不仅如此,范荣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献血者。上海市血液中心、崇明血站留存着他2000毫升的献血记录,见证他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从青涩少年到资深护士,范荣用二十多年时光,在精神护理的特殊战场上,以专业为铠甲,以爱心为利刃,守护着无数脆弱的心灵。他先后获得区卫生健康系统“优秀护士”、崇明区“美德瀛洲 身边好人”、“962525”上海市心理热线接线优秀志愿者、接线之星等市、区级多项荣誉。谈及未来,范荣目光坚定:“精神护理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我愿继续做患者的‘心灵摆渡人’,用微光汇聚温暖,照亮更多人走向康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