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淄博工业记忆 | 刘训言:激情燃烧的造车往事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21 08:23:40

车,舆轮之总名。

上下五千年里,淄博与车缘分不浅。在临淄,更是坐落着一座以“中国古车”为名的博物馆。博物馆由古车陈列馆和春秋殉车马展厅组成,系统展示古代车辆发展历程及其在战争、交通、生产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5月8日,在距古车博物馆30公里远的张店,记者见到了淄博另一位与“车”打交道了一辈子的“活化石”刘训言,“我是一名离休干部,回顾一生,很想把张店地区交通运输行业经过科技创新,从人拉肩扛搬运装卸,到实现了机械化运输、机械化装卸,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的关键‘转弯’讲出来。”

讲起造“土汽车”的经历,刘训言打开了“话匣子”

从赶马车到“造车工”

1946年,17岁的刘训言加入鲁中行署粮食局马车队,成了一名马车工。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语气坚定:“我们的任务就是向前线送军需物资。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南麻战役,我都跟着车队去过。”也是这段经历,让刘训言从此与交通运输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鲁中山区解放,刘训言随最后一批人员转移到沂源县。顺道回家探亲时,爱子心切的母亲却强烈要求他在本地工作,母命难违,刘训言只好去博山耐火材料厂当马车工。

一年后,命运跟刘训言开了一个玩笑:厂里卖掉马车,安排他做砸砖工。年轻气盛的刘训言一天砸了620块砖,在全厂引发轰动。“可胳膊肿得老粗,夜里疼得睡不着。”最终,他偷偷跑去帮朋友赶马车,还自己买了辆马车想当老板,结果第一趟运输就出了事故,“左手中指砸坏了,车也退了,灰溜溜回老家养伤。”

一年后,博山运输公司成立工会,刘训言成为了其中的骨干力量,负责管理黑山三个乡镇的搬运工作。回想起来,刘训言还是觉得搬运工人们很苦,“工人们肩扛手提,汗珠子摔八瓣。我就想,啥时候能让他们轻松点?”

“给运输工人放‘襻’(pan)、解放生产力”的念头就此在刘训言脑海中生根发芽。“我没上几年学,但毛主席说‘从战争学习战争’,我就信这个理!所以我就‘从干中学,从学中干’。”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人力大地排车

1959年,共有 60 余人的张店地排车维修厂成立。“当时厂里有锻工、钳工、铆工、铸造、车工、烘炉、木工七个组。虽然厂子不大,生产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已经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机械制造平台。”刘训言说。

就此,“土法造汽车”的试验在厂里开始了。

“一开始从其他厂家那买来一台老式蒸汽机,通过设计制造出一辆蒸汽机汽车。但是蒸汽机汽车在实用性试验中效果不佳,因为锅炉占地太大,还需用大量的煤炭和水,就此宣告失败。”在刘训言的记忆里,造车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尝试过了才明白,汽车需要其他动力源。”

后来,那时的采购员从社会上购到一台十二马力汽油机,仿照车站用来接送旅客的人力三轮车的结构原理,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同样采用链轮、大链条结构传送动力,带动后轴转动,达到行驶的目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发动机、底盘、变速、转向,还有前后桥总成等部件,都由我们自己完成制造。经过一个多月的制作、组装,终于第一部 1.5吨的运输‘土汽车’ 完成了,我们试验成功了。”

1959年至1961年,刘训言在厂里前后牵头参与制造了十部“土汽车”,移交运输队投入运营。当交通运输的人力拉车变成了人力开车,运输效率极大提高了,搬运工人们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淄博地方运输也实现了现代化和机械化的一次尝试。

土法打造轮毂轴承

在制造“土汽车”的同时,张店地排车维修厂的主营工作也在进行中。

“这时,社会上地排车用轮毂很难买到。所以,张交党委下令,要我们厂试造这个产品。这完全是工业类产品,但我们有信心,接受了这项任务。”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年近百岁的刘训言依然记得很多细节,“我们先用废熟铁加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由焦炭燃烧,把熟铁熔化,让其发生反应,把焦炭中的碳和硫两种元素渗透到铸铁中,再经过脱碳炉进行脱碳处理成轮毂用的钢材料。”

“生产材料有了,生产技术、工艺怎么办?那时候,我们厂里可以说没有一点经验。”刘训言就跟同事外出学习,“厂子里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济南轴承厂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在那里学回来了技术。”

“有了技术,但实际生产并不是一下就成的。那个时候,厂里只有三台车床,一台刨床,锻造上只有两名工人,连轴承生产的核心设备——锻压设备都没有。”在结合了张店地排车维修厂实际情况后,“土法造轮毂轴承”上马了。

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刘训言跟同事们先是设计制作了大型夹板锤和截铁器,将截铁器安装在夹板锤底座上,代替了专用截铁器,然后再用这台设备配合磨具锻压加工,“当时轴承生产正规要求是用硅钢,那时我国还不能生产,需要进口。因此,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就使用25毫米的圆钢。现有钢材的硬度不够,那就盐溶液加热淬火、化学增碳处理、手工磨光……啥土法子都用上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张店地排车维修厂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批量生产轮毂轴承,“在保证了自己厂里维修工作的同时,市里的五金公司还请我厂给他们供货。”刘训言记得,在搞生产的同时,张店地排车维修厂还时不时要为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有一次,厂里突然接到区政府领导安排的一项任务,说张店钢铁三厂他们单位购买的一台运输机车有问题需要帮忙,问我们厂能不能去维修处理。”刘训言到现场一看,那辆运输机车是一台四缸发动机的机车,外挂六个小拖斗,一次能装载十二吨左右的铁矿石。“但就有一个毛病,每次一装载一启动就熄火,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正常生产。后来,我给这个‘大块头’机车设计了一个加大(功率)的离合器,试车一下就成功了,正常生产运输也就恢复了。”讲完这段往事,刘训言边感慨,边总结:“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啊。”

批量制造“淄博72”汽车

“后来,厂里真的造出了汽车!”

上个世纪的托盘车

聊起造汽车的经过,刘训言如数家珍,“1970年,张店区交通局制修车间在原配修厂基础上,以淄川产的鲁山牌汽车底盘、配件以及十二马力发动机试制四轮货车,载重可达1.5吨,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因自制零件不过关而停产了。”

“到了1971年,厂里的技术人员先制造了六尺长的车床,彻底解决了汽车底盘无法加工的问题,并按‘跃进’汽车图纸要求,试制造出了第一部汽车。这款汽车是‘喝’495柴油的,获得了黄色行车牌照,后来改用汽油,还被取名为‘淄博72’汽车。”刘训言竖起了大拇指,“这款汽车还得到了批量生产,厂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厂。”

“后来,他们又产生了新想法,汽车造出来了,能不能再制造吊车呢?”刘训言说。

说干就干。“厂里买来材料、元器件,然后制造零部件,把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开始尝试制造吊车。”刘训言停顿了片刻,“这期间,难题肯定有,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

“最后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还是‘土办法’!用铁丝沿着油路走向弯曲成型,再借助烘炉仿照铁丝弯曲的形状,将油管加热加工而成。吊车试制成功了,很快就投入了生产。”两大产品的研制成功,给了制修厂工人们极大的信心。随后,不仅吊车,叉车、解放车拖斗、汽车配套空气滤清器等都被制造了出来,刘训言很是自豪,“这些产品由于机械性能稳定,社会需求大,在成为厂里主打产品的同时,也成了厂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这么多产品中,最让刘训言记忆深刻的,当属刹车试验台的制造。

“那时,同事们说起市局从吉林大学分配来了王军和潘云丽两名大学生人才。借此机会,便邀请他们到我们厂搞科研,以我们厂做平台,请他上项目。刹车试验台项目便是由此提出的。”刘训言记得,经过多方学习和协助,“刹车试验台试验成功了,我们还获得了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刘训言被任命为张店汽车修配厂的副厂长,成为行业中的带头人之一。“当时厂子独立核算经营,自负盈亏。厂里设有大食堂、大餐厅、大澡堂、大医疗、大锅炉五大设施,供系统内的职工家庭使用,其乐融融,像个大家庭。”

“此后,厂子发展越来越好,直到我离休,厂里还结余四十余万元,算是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刘训言笑着说,“能见证淄博交通事业、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光荣。”

人物档案:

刘训言,离休干部,1929年5月出生,山东莱芜人,先后在张店汽车修配厂、张店区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工作,历任副厂长、交通运输队队长等职。1990年9月离休。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继洋 宋明君 通讯员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