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文汇报》:合唱是“老舅妈”们的“快乐处方”

转自:闵行教育 2025-05-20 19:02:17

近日,《文汇报》对闵行区老舅妈合唱团进行了报道↓

合唱团有一百多位歌者,有男有女,平均68岁,年纪最大的86岁,但他们轻盈、快乐,奋力歌唱三个小时仍精神矍铄,敢挑战RAP中纷杂的节拍……这支成立于2009年春日的老年合唱团,不仅为银发族提供展示自我舞台,也奏响社区自治的协奏曲。

一起来一睹他们的风采!

▲ 闵行区老年大学报告厅内,老舅妈合唱团指挥居明华正在带团员们练声,现场充满活力。

上午上完手风琴课,下午排练合唱,77岁的张亚凤曾有腰伤,专为手风琴配了拉杆箱,包里放上昨夜“回课”的五线谱,步行两站路从家里前来。“拉手风琴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过几年走不动了想与它为伴。合唱更是我生命中最甜蜜的时光,我离不开它。”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自称“社恐”的老人,在闵行区退休教师老舅妈合唱团这几年,她和不少伙伴们逐渐走出家门,在音乐中不断成长。

合唱团“取名‘老舅妈’特别有烟火气,既调停家长里短,又张罗邻里温情。”团长赵妙娟告诉记者,“团员都是退休后重拾热爱的‘斜杠老人’,他们乐于奉献,从市级合唱舞台到社区、学校、敬老院,16年来呈现200多场公益演出,就是想借助合唱为社会带来和谐之声。”

♬..♩~ ♫. ♪..

属于银发族的开放舞台

窗外绿意摇曳,一曲《山中月》从闵行区老年大学报告厅飘出,这首歌出自徐志摩的诗《山中》。“后排的‘徐志摩’们,记得深情一点呀!咱们低音比大学生有优势,当然咱们也有一颗年轻浪漫的心!”指挥居明华幽默地调动着老舅妈合唱团男低声部,逗得全团哄堂大笑。

记者探访时,合唱团正在为六月份“永远的长征”5000人大型文艺演出排练。这群银发歌者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差萌”,他们兴致勃勃地在《山中月》中唱RAP,节奏难但不放弃,拉下眼镜仔细盯谱,反复用手在膝盖上打节拍,并宽慰自己“回家后再多练练”。“增加一段男声昆曲唱腔如何?”男高声部长李小平向指挥热情提议,想为《大会师》添一番海派风味。

“这台钢琴用了50多年了,和团员们一样老,但弹起来依旧很好。”32岁的钢琴伴奏张田告诉记者。在张亚凤眼中,“张田与我们这些爷爷奶奶相处了许多年,看着他从学生踏上社会、步入婚姻,我们一起创造和谐之歌”。女高声部的寿建萍今年70岁,这位退休教师笑称自己是“钢伴钟点工”,因为从不缺席排练的她,遇到钢琴伴奏有事“随时可以顶上去”。

今年是71岁的孙艺涛在团里的第6年,“声部长带我们每周‘回课’,我们的水平日渐精进,有节奏感的‘再教育’也对健康有好处。我们从外滩游轮唱到长江三峡游轮,从闵行公园大草坪唱到内蒙古大草原,多么振奋。”在这里,老人们学会了相互化妆,也享受着相互关爱。

♬..♩~ ♫. ♪..

声波里的社区温度

“老舅妈”,顾名思义是热心肠,他们用音乐化解社区邻里间的矛盾。老人们会签进团志愿书,提供免费接待、咨询与调解等服务。女高声部的张引说:“遇到需要调解的对象,有时甚至会邀请他们一起来唱歌,让‘被调解者’通过合唱歌声的转化,成为和谐之声的传递者,也学会把美好感受传递出去、影响更多人。”

本着这样的公益心,老舅妈合唱团不断壮大,让很多独居老人不再感到孤独。张亚凤看向排练厅的舞台,“我和老头曾一起在闵行区文化节唱《夕阳红》,那是我们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候。老伴因病去世后我感觉孤单,也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但赵团长一次次打电话听我倾诉,帮助我慢慢走了出来。在这里歌唱,既是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更是为新的自己而唱”。

或许是心灵相通,合唱团常去养老院为耄耋老人歌唱。“我们知道老人喜欢什么,所以他们特别喜欢我们去。”今年79岁的张德凤满头银发,是合唱团最早的一批团员,她回忆在莲花公寓的表演,“我们有合唱、小组唱,唱沪剧、京剧,还有太极拳、功夫扇、健身操,甚至还买了葫芦丝学过再去表演。我们拉着敬老院老人一起唱,他们搂着我们,可亲热了。”张德凤告诉记者,寒暑假总是特别忙碌,每年最热或最冷的天里,连续一周每天去两家敬老院表演,这些年浦东浦西几乎已走遍。

对合唱团员和台下观众而言,合唱团提供的不仅是舞台。老舅妈合唱团是上海万千群文团队中的一颗星,他们经纬交织,编织出市民文化自治的立体网络,让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如春潮奔涌。正如寿建萍所说:“只要开始唱,就想永远唱下去。”

来源:《文汇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  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