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卒中治疗领域顶尖专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放射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系教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ESCAPE系列研究)的主要负责人Mayank Goyal到访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实地考察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和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并就“超时间窗溶栓”与“中等大小血管取栓治疗”等全球卒中热点议题作专题报告。
赞誉华山卒中绿色通道:
“一站式影像”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Goyal教授实地考察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卒中绿色通道的布局与运行流程,他对“一站式多模态影像检查”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该模式将影像诊断、溶栓与取栓适应症评估整合于同一空间,使患者到院至穿刺时间(DPT)大大缩短。
此外,Goyal教授特别赞赏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推行的“脑血管病融合治疗模式”。该模式以神经内、外科为核心,联合神经重症、急诊科康复医学科、护理团队及心内科形成多学科协作网络,覆盖卒中救治全链条。“这种整合式医疗不仅提升了急性期救治效率,更为患者长期功能康复奠定了基础,应成为全球卒中中心建设的标杆。”Goyal教授表示。
报告国际前沿研究进展:
超时间窗溶栓与取栓技术再突破
Goyal教授带来了近年来急性卒中治疗的里程碑式进展的学术报告。针对“超时间窗溶栓”这一争议性话题,他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指出,通过多模态影像精准筛选潜在获益患者,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为更多患者争取救治机会。此外,针对中等大小血管闭塞取栓的临床价值,Goyal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器械改良与手术策略优化上的探索,强调“个体化评估”与“快速决策”在提升血管再通率中的关键作用。作为ESCAPE、ESCAPE- NEXT、ESCAPE-MeVO等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的领军者,Goyal教授特别提到:“中国在急性卒中救治技术的创新及取栓技术普及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华山医院等顶尖卒中中心的创新融合的经验值得全球同行借鉴。”
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卒中绿色通道团队就“合并大血管狭窄且症状波动的轻型卒中治疗”这一临床难题与Goyal教授展开深度对话。针对此类患者是否应积极干预、如何平衡溶栓与介入治疗风险等问题,Goyal教授提出“动态评估”理念:灌注评估的确是目前启动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的标准,但对于轻型卒中的治疗,仍有许多评价体系需要创新。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融合病房负责人顾宇翔教授表示,Goyal教授的分享帮助中国医生打开了国际视野,他对中国经验的肯定也激励大家进一步探索符合国情的卒中救治路径。华山医院期待与全球顶尖团队深化合作,共同攻克卒中诊疗的剩余壁垒。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神经内外科血管组、神经重症、护理团队、专科进修学员和卒中团队成员40余人参加会议,为急性卒中救治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注入新动能。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凭借绿色通道的高效运作与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正持续为全球卒中救治指南更新贡献“中国智慧”。
文 | 神经内科 董漪
审核 | 神经内科 程忻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