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AI考生”考697分带来哪些警示?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20 18:34:18

近日,“海淀二模AI考697分达清华线”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一成绩不仅令人震撼于AI强大的应试能力,更掀起了关于技术和教育之间的深层讨论。当技术轻松跨越传统教育设定的“分数门槛”,以刷题、记忆、套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否完全失去意义?

若分析AI在海淀二模的“高考成绩单”,便会发现,AI不仅不偏科,发挥还特别稳定。这是AI通过海量题库训练、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迅速掌握了答题规律。无论是语文作文的“总分总”结构、历史论述题的“背景-过程-影响”框架,还是英语阅读的“关键词定位法”,皆可被算法拆解为可复制的数据模型。AI正是掌握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决胜秘诀”:只追求确定性答案,将复杂思维简化为“解题技巧竞赛”。

因此在此前不少新闻里可以看到,高三学生日均刷题量超过几百道,教师将知识点拆解为“得分点口诀”,家长斥巨资购买“押题密卷”。这种状态下,学生成为“知识搬运工”,教育沦为“分数生产线”。而当AI也能以“非人类”的方式达成高分目标,教育本身也迎来了新的思考:当技术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应试目标”,人类为何还要困守于某些“机械化学习”?

弄懂AI技术叩击“分数神话”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或许会得到一些答案。AI也能塑造高分,这其实证明了技术革命对工业时代教育逻辑的巨大颠覆。传统教育制度诞生于工业时代,为了快速培养大批人才,更多的时候,教育在遵循工业社会的标准流程化,大规模地进行复制。但在智能时代,重复性知识记忆与规则应用能力正被AI快速取代,这迫使教育必须回归本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现代教育应减少对固定答案的依赖,引入项目制学习、实践性考核,对于AI工具的制造者而言,应该让AI经过训练后,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伙伴,而不是“应试帮凶”。

AI工具不可能真的去参加高考,但AI拿到了海淀二模的697分,或许会导致学生和孩子陷入学习方向和方式上的迷茫与困惑。因此,在AI时代,教育更应该注重“启迪心智、解放人性”。唯有如此,当我们面对AI拿到“高分”,才能从容回答:那又如何?人类教育的星辰大海,从来不在标准答案里。

(大众新闻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