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12个部门制定了《山东省支持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进一步解决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若干措施》提出“启动第二轮省级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试点”,明确要求在2027年年底前,建设10个左右省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利用3年时间遴选立项300项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专项课题,以实践探索加速我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从而更好破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持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根据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突破2.1,即1个高技能人才对应着2.1个岗位空缺,反映出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依旧存在。在此背景下,制定印发《若干措施》,首次从省级层面明确技工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更加突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责主业。《若干措施》细化了师资队伍、培养方式、载体平台、国际合作、技能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迈向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高端化。
搭建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为切实增强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山东将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鼓励技工院校围绕重点产业与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设置专业,构建起“产业引领—动态调整—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目前,全省已有87所技工院校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领域,以及养老服务管理等急需紧缺专业。《若干措施》更加注重优化技工教育供给结构,要求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技工院校加强与各类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合作,面向链上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通过设置“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加快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
把握工学一体培养技能人才的改革方向。近年来,山东支持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组建技工教育集团,鼓励学校、企业共建共管“校中厂”“厂中校”,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省分别有37所、51所、73所院校,承担着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改革任务。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