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摆拍“大戏”频上演,“喊停”为何停不下?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9 19:03:22

近日,一段“新人在婚姻登记大厅打架”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背景墙上醒目的“通辽市科尔沁区婚姻登记处”字样,让不少网友惊掉了下巴,纷纷猜测背后的故事。可谁能想到,这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络闹剧。

据内蒙古互联网举报中心消息,经核实,该条视频为网名“摄影师千雨”的自媒体博主为吸粉增加流量所发的不实网络视频。该博主伪造科尔沁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颁证厅场景,视频中一对新人在颁证厅扭打在一起的情形为博主的朋友摆拍。目前,博主“摄影师千雨”已删除原视频,并发布了致歉声明。

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江湖,一些博主为了博眼球、涨粉丝,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这类摆拍乱象早已不是新鲜事,翻看以往报道,可谓触目惊心——

百万粉丝网红“是小念噢”自编自导了自导自演了一场“遭勒索后自杀”的苦情戏,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严重伤害了公众的信任;博主炮制“超离谱相亲”视频,视频里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竟站在床边,话题瞬间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对催婚、隐私侵犯的热烈讨论,后来才被证实为虚构演绎;某传媒公司策划“外卖员遭顾客辱骂”系列视频,编造“外卖被扔垃圾桶”“骑手下跪求原谅”等冲突剧情,故意渲染服务行业与消费者的对立,以达到吸睛引流的目的;还有“阜阳敏姐被家暴”“男女感情纠纷”等摆拍视频,传播焦虑,制造性别对立……

每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虚假剧情,都是对公众情感的欺骗,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它们带来的危害,远比表面的“误导观众”更为严重。当虚假内容如同潮水般涌来,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难以分辨真假,对真实信息的判断力逐渐被削弱。网络社会的信任基石在虚假内容的不断冲击下摇摇欲坠,甚至是制造社会矛盾,直接扰乱社会稳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事实上,我国对于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有明确法律规定。此外,相关部门也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将恶意虚假摆拍等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一批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处理,众多相关违法违规账号被处置。

既然法律有规定,整治有行动,为何虚假摆拍视频依然屡禁不止?不难发现,恶意摆拍者的目的无外乎“夺眼球”“博流量”“吸粉”“引流带货”。流量背后的“广告收入、打赏、带货佣金”等变现回报是虚假摆拍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流量经济结构才是网络虚假摆拍盛行且屡禁不止的底层逻辑。

因此,当“摆拍”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流量密码”,当“剧本”取代真实成为网络常态,作为内容传播的“主战场”,平台方不能只当“流量收割机”,而是需要及时“入戏”,扮演好监管者的角色。一方面,加强技术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夸张离奇、违背常理的内容进行重点筛查;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方式,可设置“事实核查时限”,在信息真实性得到确认前,为视频打上醒目的“存疑”标识,避免虚假内容误导公众。同时,对摆拍虚假视频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此外,监管部门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摆拍乱象,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广大公众也要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用理性和智慧为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让我们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让真实、美好的信息在网络中传递。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