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清晨,外滩的钟声与陆家嘴的晨曦交织,这里是上海科创活力的心脏,也是海归创业青年李一佳眼中“人才密度最高”的梦想之地。刚参加完“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新闻通气会的李一佳,是致公党黄浦区委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黄浦分会会员,也是上海喜迈思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近年来,他带着领先的线粒体增强型干细胞技术扎根上海,在黄浦江畔搭建起一座连接科学与产业的“桥梁”。
“上海的海归,应该做‘海胆’——有胆识,敢为天下先。”对于此次参加“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李一佳直言非常有收获,也让他对新时代海归的使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从清华生物学与北大经济学双学位学霸,到墨尔本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再到澳大利亚首家CAR-T公司联合创始人,他的履历写满跨界与突破。2014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后,李一佳在蒙纳士大学师从国际著名干细胞科学家“IVF之父”Alan Trounson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与导师一同创办了澳洲第一家CAR-T公司,参与卵巢癌治疗CAR-T项目的国际投资及医学转化工作。
2015年,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李一佳毅然决定回国,并曾在云南省担任干细胞库主任,独立完成选址、建设、从0到100团队组建,随后在2018年,带领团队创办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细胞药物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CRO模式服务新药研发机构。
2020年,李一佳与上海结缘,通过与复旦大学、东富龙等机构的深度合作,投身细胞治疗产业化,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创业路上,感谢各级政府给予我们创业团队的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体制创新对于创业的巨大推动力。”李一佳直言黄浦区是“科创思想的碰撞场”:“这里的每个细节,都可能酝酿出颠覆性的创意。”他为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积极助力,主张将这里打造成“知识流动最密集的区域”,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像“糖炒栗子”般深度融合,迸发创新火花。
“科创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锅‘糖炒栗子’——科学家是栗子,技术经理人是沙子,资本是火,缺一不可。”李一佳这样比喻他的平台搭建逻辑。
为了在单基因罕见病治疗领域获得更大突破,李一佳带领上海喜迈思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向上海市科委联合申报了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细胞与基因治疗”项目。该项目提出的“上海模式”将通过构建开源技术平台,整合全球智慧和资源,致力于打造罕见病领域的DeepSeek时刻,打破罕见病治疗成药因商业价值有限而导致的研发投入不足的困境。“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模式,整合科研、临床和产业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开源技术生态,降低研发成本,吸引更多力量投身罕见病治疗领域,最终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罕见病患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
面对生物医药产业链长、转化难的痛点,他提出“CTO(首席技术官)是关键”:“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翻译者,把实验室成果产出为老百姓用得起的药。”在黄浦,他频繁组织行业沙龙、跨界论坛,与私行合作在外滩举办科创酒会,帮助科研方获得更多的市场精准动态与最新需求。
同时,他积极参加区委统战部组织的海归创业独角兽企业培训营、黄浦区“科创+文旅创新创业研修营”,通过多平台的参与,他在黄浦搭建起了“创新生态场”,一方面为自己提升了国际化视野、扩展了中国化视角,另一方面也通过多平台资源的互补,让企业和团队有了更多创新创业可能,厚植家国情怀,施展才华抱负,为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青春力量。
“人老腿先衰,肌肉减少症是老龄化社会的沉默杀手。”李一佳的创业选择直击痛点。肌肉减少症的传统治疗依赖高脂饮食与运动,却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他的团队另辟蹊径,研发出线粒体数量达普通干细胞4倍的“超级干细胞”,通过递送线粒体修复肌肉细胞,让衰老“减速”。
今年,这项技术即将在南京鼓楼医院启动临床试验,未来还将在宝山建设GMP中试基地。李一佳算了一笔“民生账”:“我们的目标是让干细胞治疗比美国便宜,比日本便宜,我们可以用性价比卷全球,让全球人民都用得起。”他畅想,未来国际邮轮停靠吴淞口,游客不仅能逛外滩,还能在黄浦江畔体验抗衰治疗,体验“以医疗旅游”。“用科技向善,让普通人活到120岁”。李一佳坚定地说道。
在采访过程中,李一佳多次提到“利他主义”这个词汇。从清华学霸到“海胆”创业者,他始终行走于一条螺旋上升的路径:“自利”筑基,“利他”破局,“他利”成势——这既是个人成长的哲学,更是科创向善的密码。
他常引用《道德经》“顺势而为”的智慧,将挫折视为战略调整的契机。2022年,他从经典中悟出“接纳自我”的哲学:“创业者不必全能,但必须找到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做长期且利他的事。”如今,他定位自己为“首席战略架构师”,专注于资源整合与全球合作。面对Z世代创业者,他送上“四正”箴言:正言、正身、正心、正人。“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上市敲钟,而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海归的‘胆识’,更是上海的胸怀。”
从辽宁到北京,从澳大利亚到云南,最终依托上海,放眼全球,李一佳用时间诠释了一名海归科学家的“双面使命”——既要在硬科技上“卷”出全球竞争力,也要在生态搭建中“煲”出上海温度。正如他所言:“在黄浦,每一天的晨光都写着新的可能。”
记者 / 王月华 马羽欣(文字)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2. 看戏前先逛展?舞剧《主角》让观众“五感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