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附属、院士领衔顶尖科学家团队,第一教育获悉,东华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简称“东华附高”)将于今年9月借址开学,拟招收高一年级6个班。
在今年4月的松江区教育大会上,松江区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签订协议,合作举办公办高中——东华附高。
松江区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于2013年联合举办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18年成立东华附校教育集团。此次东华附高的加入将为集团推进大中小贯通培养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东华附高位于泗泾南拓展大居塘乐路上,占地69.1亩,预计总投资4.89亿。今年9月正式开学,设置6个班,面向全区招收优质学生264名,暂借华二松江实验学校过渡校址(道悦路99弄9号)办学。
效果图
据介绍,该校由上海市特级校长周卫斌领衔筹备,除东华大学管理团队入驻高位引领外,还引进了松江二中、上外云间中学、东华附校等校行政管理团队,合力建设高效管理体系。后续,学校将成立学生发展中心、教学管理中心、队伍建设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和质量监测中心等五大中心。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东华附高聘请院士领衔顶尖科学家团队,这一科学家团队曾在东华附校开设经纬讲坛,学校期待这种“大师引领、科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与追求。
学校同时邀请了10位深耕基础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为语文、数学、英语等九大学科建设提供高位引领。专家团队以“每周一训”机制深度融入教学一线,躬身课堂,与师生共研共学:从课程设计到课堂生成,从学情分析到策略优化,从学科竞赛拔尖人才培养到高考命题趋势研判,带领教师们逐一剖析、悉心指导。这种“专家驻校、课堂共研”的队伍建设模式,既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与大师同行”的成长阶梯,更让学生得以近距离感受教育大家的治学风范,实现了课堂实操与课改前沿资讯的深度对话。
东华附高已经完成首批教师招聘,引进了11位深耕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实现学科全覆盖。他们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底蕴深厚,教学成果斐然——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中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加身,未来将承担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带教及教学质量提升等核心任务。另有18位青年教师入职,他们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在校期间屡获国家奖学金。
在课程架构上,东华附高将进一步深化与东华大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并整合契合附高学子成长需求的大学优质资源,降维研发,构建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立体的学习体验。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构建起涵盖基础学科、选修拓展、实践创新的三大课程板块。其中,基础课程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聚焦高考九大学科,为学生夯实知识根基,筑牢学术素养;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围绕国家课程,学校打造了六大类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一核多翼”的课程生态体系:
其一,科学教育课程,以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
其二,多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迁移,培育跨学科综合素养;
其三,校园活动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校园赛事,激发学生潜能,有意培育学生的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其四,生涯规划课程,聚焦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职业启蒙与学业指导,助力学生明晰成长路径;
其五,特色文化课程,深植学校文化基因,弘扬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育人理念;
其六,社会实践课程,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东华附高同时恪守“尊重差异、个性发展”的育人准则,通过“一生一策”的精准培养机制,为每位学子量身定制成长路径,深度挖掘其学科潜能与兴趣特长,构建了三个班级体系:
“宝钧班”:以中国化纤工业和高分子科学的开拓者,中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钱宝钧先生之名命名,意在传承先生“实业报国、科教兴邦”的治学精神。“宝钧班”承载着“科教报国、知行合一”的精神火种,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未来领军者。
“謇弘班”:取意于东华大学创始人张謇先生之名。“謇”字既是对先生“父教育、母实业”教育理想的致敬;“弘”则寄寓班级学子承继先贤遗志,弘扬教育家精神,成长为兼具学术造诣与社会担当的栋梁之材。“謇弘班”承载着“弘毅致远、经世济民”的精神火种,致力于培养兼具开拓胆识、家国情怀与实践智慧的未来领军者。
“经纬班”:共设4个班,以“经天纬地、博雅通识”为精神内核,秉承“终身发展为经、全面发展为纬”的精神火种,通过跨学科课程、项目化学习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培养兼具综合素养和丰富品德,全方位成长、全面发展的英才。
“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灵魂、成就生命’的诗意旅程,为学子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成长图景。”东华附高筹备负责人周卫斌表示,学校将践行大中小一体化培养理念,以课程贯通、资源贯通、成长贯通为纽带,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