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有观众发现,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新添了三个“庞然大物”。它们正是来自河南自然博物馆的巨型汝阳龙,装架体长达38.1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和天府峨眉龙。 随着赫氏近鸟龙、长臂浑元龙和三叠中国龙的开箱亮相,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自然博物馆官宣,“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全部118件恐龙标本悉数到馆,展览将于5月26日开幕。经过4天压力测试后,5月31日起展览将对公众开放。 这场展览也是全国各地的明星恐龙标本首次汇聚一堂,到底有哪些看点,第一教育带你提前探营—— 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目前,全球已发现的1000多种恐龙中,中国恐龙超过350种,遍及大部分省市。中国是全球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恐龙大国。此次展览举全国之力,汇集了12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 其中,保护级别相当于国家一级文物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约80件,包含命名恐龙新种的模式标本42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报道的标本就达13件,其中2件还荣登《自然》杂志封面。 国内以恐龙化石为收藏展示特色的博物馆纷纷打开库房,遴选了几十件“镇馆之宝”参与本次中国恐龙大展,堪称“国宝级”化石的珍品就有十余件。还有一大批科研价值极高、从未走出研究机构的珍贵标本,这次也将与大众见面。 自然博物馆表示,希望能用全球第一的中国恐龙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以恐龙发掘研究讲述中国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古生物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在当天下午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以“恐龙向鸟类演变过程的几个关键革新”为题,解析了羽毛起源、呼吸系统与骨骼结构革新在鸟类演化中的关键作用,为揭示古脊椎动物演化规律提供了全新视角;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重庆自然博物馆前馆长欧阳辉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阐释恐龙展览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路径;“馆长有约”对谈中,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两位专家围绕古生物研究与现代生态保护议题展开跨界探讨。 在随后的中国恐龙大展开箱仪式上,周忠和院士、褚君浩院士、倪闽景馆长先后为赫氏近鸟龙、长臂浑元龙和三叠中国龙三件珍贵恐龙标本开箱。 据悉,2025年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10周年,重磅推出“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为保证展览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馆方还特邀该领域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与徐星分别担任总顾问和总设计。 该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1临展厅展出,现已开启早鸟票销售,观众可通过官方渠道“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门票”小程序、“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实名制分时段购票。因展览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观众须提前预约场馆参观票,凭本人身份证原件检票入馆。
文字整理:王佳依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