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说起黄浦江闵行段的轮渡码头,在上海生活了50年以上的人们多数会有些记忆。也许,您曾经到过那里,还享用过摆渡之便,但未必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闵行滨江轮渡码头
古代闵行渡
为了便于黄浦江两岸的人员往来,闵行滨江自古设有摆渡口,明弘治《上海志》称之为“黄浦渡”,为义渡。清康熙《上海县志》则称“横泾渡”,乾隆年间因在横泾东面另设了义渡,老渡口改称“横泾西渡”。乾隆十二年,这里设有“便民航”。同治《上海县志》记载:“便民航在闵行镇,距县城七十里,往来未便。乾隆十二年知县王侹设船二,每船载二十五人,人给钱六文,货物成担者亦如之。金倬云助十八图田四亩,为岁修费。”咸丰四年(1854),上海道台在此设立海关税卡。光绪三年(1877),里人还到黄浦江南岸去建造憇亭,方便摆渡人。
1932年新建闵行西渡轮渡固定码头
全国第一条车辆轮渡线
1932年,计划开通沪杭公路,但必须跨越黄浦江,而江宽流急,若建造跨江大桥,费用甚巨,当时国力难以承受。唯一的方案是在两岸滨江各建造一个码头,并拥有大型轮渡船,用轮船载着汽车摆渡过江。然而,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于是,全国经济委员会在黄浦江中游闵行段选址浦北滨江及浦南对岸(今西渡)分别建设钢引桥连趸船浮码头。1932年9月底,南北两个轮渡固定码头工程均如期完成,闵行滨江畔首次展现充满现代化风貌的壮观场景。因其以浮桥形式“固定”在江边,当地人称之为“活络码头”。
1932年10月10日,新建的“经航号”车辆渡轮抵达闵行渡口,同时隆重举行沪杭公路通车典礼,闵行地区万人空巷。人们看到,“经航号”渡船为柴油机钢壳车辆渡轮,造型简洁,驾驶舱位于船头部,颜色为深色,船整体的颜色为灰色。在船的头部标有“经航”两字,有很强的识别性。每渡可以装载两辆客车或轿车与70位乘客,每日运行时间为6点至晚上7点(夏季延长至7点半)。这是全国第一条官办的车辆轮渡航线,定名为“西闵客渡航线”。
1932年沪杭公路通车时汽车渡江情景
“济航号”闪亮登场
1933年4月,沪闵南柘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桥汽车站正式营运。10月,浦南西渡口设立长途汽车站。
自从沪杭公路开通后,每逢节假日公路车辆往来如织,等待摆渡时间过长。10月4日,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投资督造的“济航号”车辆渡轮,在西闵客渡航线投入营运。这艘渡轮船的柴油发动机为120匹马力,同时可搭载10辆汽车和120个乘客,每小时平均可运汽车120至150辆,载重可达35吨,首尾均装有推动轮,两端均可以行驶,不需转舵。其功能为当时“全国之最”。船体色彩为灰色,船中间部分凸出第二层,色彩为白色,竖向标有“济航”二字,对比强烈,人们远距离就可有所识别。
1933年国内最时尚的济航号来到西闵轮渡线
此时,有投资者在闵行西浦滩滨江地带,新建颇为时尚的浦滨花园,俗称“江边花园”。1933年4月14日,“闵行游艇俱乐部”在此成立,每逢星期六由上海游艇总会(上海划船俱乐部)在此举办“闵行游艇竞赛”活动。“周末游闵行”重新热闹起来,沪闵公路上尽是前往观光的中西仕女。
轮渡站渐行渐远
1935年,通过西闵客渡航线摆渡的车辆每月平均达到1000辆次。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飞机袭击闵行老镇,炸毁黄浦江渡轮“经航号”。11月6日,闵行渡口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浦滨花园”被炸成瓦砾场。“西闵客渡航线”被迫停航。
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业待兴,闵行滨江的轮渡码头一时难以重建,成了贯通沪杭公路的一个“缺口”。于是,临时由一艘登陆艇和一艘经改造的“大排吉”,解决渡运汽车之需。乡人集资购置一艘木壳轮船经营渡运旅客业务,取名“顺风一号”,俗称“乒乓船”。直到1956年,由松江专区航运局所属的松江航运公司对其归口改造,进一步修复了轮渡码头,并将浮码头改为水泥斜坡道。1958年4月1日,闵行轮渡划属上海市轮渡公司接管经营,定名为“西闵线轮渡”。1962年,在新建长途客运码头的同时,也新建西闵线旅客候船休息室等设施。
2007年的闵行轮渡站外貌
2007年,开工建设闵浦二桥,又名西渡大桥。2010年5月21日晚上10点,闵浦二桥正式通车。西闵线随之取消了车渡航班,轮渡依旧保留。
2019年1月,闵行轮渡口移地重建时,向西迁移300多米。闵行汽车轮渡口原址现为江川路街道滨江公园。
闵行汽车轮渡口原址旧照
作者:张乃清
编辑:陈梦玲(实习)
初审:高淑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