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春季研讨会上,松江二中的经验亮了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5-17 14:24:38

5月16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0协同组2025年春季研讨会在松江二中举办。作为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松江二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探索赢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可。

在这所发端于清乾隆十八年的老牌名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里,从来不乏勇于探索求新、追赶时代步伐的弄潮儿。敢闯敢拼、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优秀教师,基础扎实、后劲充沛、自主发展的优秀学生,在科学教育的园子里竞相开放。近三年,该校学生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五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44人次。今年又有3名学生入选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

夯实育人主阵地

进入松江二中学习近一年来,令高一学生仇正阳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每天留给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仇正阳说,去图书馆遨游书海,到创客实验室、3D打印工坊、智能机器人基地参加学习共同体探讨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前不久,他凭借探究课题《基于DiffuCpG的DNA甲基化研究学习及方法泛化》入选2025年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

另一名入选2025年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高一学生梁皓喆坦言,他的课题《桑薪灰治疗黑色素瘤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源于小时候去叔叔中医诊所的经历。“经常看叔叔用黑乎乎的膏药帮病人涂涂抹抹,就很好奇,叔叔告诉我,膏药含有桑薪灰,可以治疗黑色素瘤。” 梁皓喆回忆,当他问及“为什么桑薪灰可以治疗黑色素瘤”时,叔叔只道“书里就这么写的”。去年,加入松江二中“未来科学家”社团时,他就将探究的方向对准了桑薪灰治疗黑色素瘤。

“在构建系统课程图谱的基础上,为学生留足空间,更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激情。”松江二中党委书记、校长艾卫锋介绍,“双新”背景下,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以物理、化学学科为例,不仅开齐开足必修课程,还开发了“大学先修实验课”“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等特色课程。“探索之星”社团课每周固定开设,与东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材料科学、生物信息学等高阶课程也定期上线,形成从基础学科学习到前沿阵地涉足的学习阶梯。

如果说优质课程是科学教育的基石,那么,规范有效的评价机制则是推进科学教育走深走实的抓手。在松江二中,全学科“教-学-评一致性”展示活动年年开展,评价标准多侧重于“情境化教学”与“探究式学习”,将长期作业、实践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例如:物理课上,教师将“桥梁承重设计”转化为真实项目,学生通过合作建模、实验测试、优化方案学习力学原理、养成工程思维。

活用社会大课堂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松江二中开发的跨学科ESAIS课程就是科学教育课堂向外延伸、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的典范。该课程关注自然、人文和社会发展,从科技、艺术两大视角切入,结合高中学生学科课程知识,带领学生走进高校、企业开展项目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

与仇正阳、梁皓喆同期入选2025年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高一学生邹郭铭第一次接触水凝胶材料是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实验室。当时,松江二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当指导教师介绍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时,他对生物材料探究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进一步了解到水凝胶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方面广泛应用,尤其在伤口敷料领域能提供湿润愈合环境促进伤口修复。开发新型医用敷料的想法就这样在心底生了根。

“思路打开了,铆足劲儿去干,就会越来越顺。”邹郭铭回忆,在参观学校的“一平米博物馆”苔藓植物专题展时,苔藓植物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抵御微生物侵袭的特性又给了他启发——“将苔藓抗菌成分与水凝胶结合,或许能开发出天然抗菌功能智能敷料”。这便是《仿生苔藓-水凝胶复合敷料用于慢性伤口愈合》课题形成的来龙去脉,接下来为期一年时间内,他将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授朱瑞良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科学实践学习。

活用社会大课堂,不单是场地与资源效应的放大,更有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支撑。据悉,早在2021年,松江二中就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项目”,与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构建分层培养体系。其中,数学、物理等学科设立“大学导师+中学教师”双导师制,每年开展高阶课程40余次。

记者:王梅

部分图片松江二中提供

编辑: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