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金色档案】申城记忆 | 过河看影戏:苏河北岸乍浦路,虹口金三角剧院圈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5-17 13:11:21

2025年2月,《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经上海市政府批复。规划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形成“都市经典段”“时尚创意段”“校园风情段”“新绿宜居段”“生态创新段”五大分段,其中,“都市经典段”为自河口开始的第一个区段,文化历史资源尤为密集。

都市经典段总体结构图,来源:《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

位于苏州河北岸,上海市虹口区西南部的乍浦路是这一区段中较早形成的道路之一。其南起苏州河畔的乍浦路桥,19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自南向北修筑,逐渐延伸至武进路处。2017年,随着城市更新,乍浦路进一步向北延伸,与四川北路公园相接。2024年年初,因电影《酱园弄》在乍浦路海宁路路口搭建拍摄外景地,令此处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借此契机,虹口区打造了乍浦路风貌影视街,并于当年10月开街。

乍浦路风貌影视街

位于海宁路乍浦路路口的胜利电影院,是乍浦路风貌影视街的重要地标。影院立面沿海宁路、乍浦路呈弧形展开,外立面为西式建筑风格,立面中央有西式三角山花、拱券、造型简洁的壁柱等装饰,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屋顶建造一座歇山顶中式阁楼。这种中西元素的强烈对比,令胜利电影院吸睛无数。

据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影院由罗德公司顾问工程师陈慧斌设计,顾银记营造厂承造,1928年开工,1929年初竣工,是年2月中旬开业。

胜利电影院初名好莱坞大戏院,进入1930年代后几度转手,先后更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上海沦陷后,该楼被日本商人购入并改名为昭南剧场。馆藏档案中有1942年关于其改造、加建相关资料,设计者系日本建筑师冈野重久(S.Okano),他在上海还设计了乍浦路上的西本愿寺。

1929年2月好莱坞大戏院开业初期的广告

威利大戏院时期的外观。来源:Virtual Shanghai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接收该楼并更名为民光戏院。1949年12月定名为胜利电影院,此后又先后更名为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胜利艺术电影院,1998年改为“胜利娱乐城”并停止播放电影。2012年,虹口区公布胜利电影院为区级文保点。2023年建筑经修缮后恢复“胜利电影院”之名并重新放映电影,百年影院,焕新归来。

胜利电影院今貌

胜利电影院是乍浦路海宁路路口当下唯一尚在营业的电影院,但回看往昔,这里却是近代以来以乍浦路—海宁路—四川北路为大体范围的“虹口金三角”剧院圈的核心地带。路口的四个街角,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各有一座电影院(影剧院)。

从胜利电影院出发,如果穿过马路来到海宁路南侧,就是上海最早的影戏院——虹口大戏院;若是沿海宁路北侧向西走上不到100米,就来到了原先的国际电影院;至于胜利电影院所在路口的斜对角方向,还有曾经的解放剧场。

1979年的乍浦路海宁路路口,四家电影院(剧院)分处路口的四角。底图来源:天地图·上海1979年

位于路口东南角的虹口大戏院由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Antonio Ramos)开办,是上海首家正式的电影院。关于它首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很多资料采用胡道静1930年代在《上海电影院的发展》中的说法,即1908年。但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申报》《新闻报》《字林西报》等一手史料,考证出1907年此处就已有放映电影的专用房屋,只是尚无正式的对外挂牌名称。

由于电影产业这时在上海尚处起步阶段,因此1907年后的数年里,虹口大戏院这处建筑更多扮演的是溜冰场的角色,这在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也获得了印证:1913年该建筑改造工程的设计图纸标题即为“将维多利亚溜冰场变为电影放映厅的改造方案”(Proposed alterations to the Victoria Skating Rink converted into cinematograph hall)。此外,1910年《北华捷报》也有关于乍浦路维多利亚溜冰场的报道。

1910年5月27日《北华捷报》提及维多利亚溜冰场的报道

很可能就是在1913年的这次改建之后,虹口大戏院正式挂出了“影戏院”的招牌。早期由于一度租给日商经营,先后用过“东京大戏园”“东京活动影戏院”等名称。1915年,虹口大戏院的对外名称里首次出现了“虹口”(Hongkew)字样,初为“虹口活动影戏院”,1919年采用“虹口大戏院”之名。

1928年,雷玛斯对其进行了重建。关于此次重建,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的文件、图纸均可见邬达克的签章(L.E. Hudec B.A. Architect)。据设计图可知,由邬达克设计的虹口大戏院共2层,观影厅设在一层,绕观影厅设有人行通道;外立面主要采用水泥抹面,墙角、台阶壁边缘等部位饰以红色面砖;上覆混凝土拱形屋顶;主入口上方和附近装玻璃窗,其他位置采用木板窗。1930年代初,虹口大戏院又曾进行局部改建、加建,同样由邬达克来负责。

1930年代的虹口大戏院,来源:Virtual Shanghai

1998年,因海宁路拓宽,已更名为“虹口娱乐厅”的虹口大戏院被拆除,但这段影业往事并未被世人遗忘。2006年1月,虹口区政府公布"虹口大戏院"遗址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并于这一年在海宁路乍浦路路口虹口大戏院原址举行了纪念保护标志落成典礼。

位于虹口大戏院原址位置的纪念保护标志

在乍浦路海宁路路口西北角,邬达克的匈牙利老乡,建筑师鸿达(C.H.Gonda)也留下了一座影院建筑:今海宁路330号的原融光大戏院(Ritz Theatre)。融光大戏院于1932年开幕,专映国泰电影院的二轮影片,价格实惠。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国际大戏院”,1949年12月又改名“国际电影院”,2009年起曾以“星美国际影城”的名字营业过一段时间。

1932年10月31日《申报》上刊登的融光大戏院开业预热广告

1932年11月2日,融光大戏院开业当天,《申报》对其的介绍,图中照片为其当时的样貌

据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融光大戏院设计始于1930年,设计阶段一度名为“宫殿剧院”(Palace Theatre)。据馆藏图纸可知,融光大戏院带有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该建筑曾经历多次改造,但通过立面中央阶梯状塔楼造型,仍可看到它和同为鸿达设计的国泰电影院的相似之处。

鸿达同一时期设计的国泰电影院,立面同样采用了中央阶梯状塔楼的设计语言

除了胜利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和国际电影院,乍浦路海宁路路口西南角地块中,还有这个路口的第四座影院——原解放剧场。后者最初为日本人所建东和影戏院(Towa Cinema),由日本建筑师河野健六(K.Kohno)设计,共5层,设计建造于1935—1936年,与同时期沪上落成的大上海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等同为现代主义风格。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和影戏院改为胜利剧场,次年易名文化会堂。

东和影戏院效果图、底层平面设计图,来源:《建筑月刊》第4卷第1期

1949年上海解放后,文化会堂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6月更名为解放剧场,见证了新歌剧《白毛女》公演、上海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等重要文化事件,后主要演出戏剧,兼放电影。上世纪末随着乍浦路美食街的兴起,解放剧场功能也经历多次转变,今为美食广场。 

解放剧场旧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源:《虹口区地名志》

虹口,是上海电影业的发轫之地。20世纪初,得益于苏州河北岸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更低的地价,上海最早一批电影院集中于“乍浦路—北四川路—海宁路”一带。1920年代的上海曾有一句俗语:过河看影戏,说的就是苏州河南岸的市民到苏州河北的虹口看电影。从乍浦路海宁路路口一度汇集4家电影院的历史中,可以尽览曾经的盛景。

改革开放后,伴随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新传播介质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观影选择,虹口那些历史悠久的电影院也曾面临挑战。胜利电影院一度改为胜利娱乐城,便是当时老影院尝试多业态经营的缩影。事实上,不仅是胜利电影院,据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1990年代,国际电影院曾以“综合经营的大型娱乐中心”为目标,增设录像厅、舞厅、咖啡室、弹子厅;解放剧场则曾改造为厦浦娱乐城。

如今,在上海以人民城市理念推进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以胜利电影院为代表的老影院们再次迎来发展契机,融合了海派风情与烟火气息的乍浦路风貌影视街正在讲述这座城市的电影故事,而随着今年《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的批复,苏州河沿岸地区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见证了百多年来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乍浦路、“虹口金三角”剧院圈会以怎样的面貌演绎海派经典和沪上风情,不禁令人期待。
(供稿:上海城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