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制度执行如何平衡“刚性”与“温度”,从两起社会事件谈起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7 12:20:12

近日,两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将制度执行中“刚性”与“温度”的辩证关系推向舆论焦点。湖南株洲62岁重病老人因银行取款流程僵化不幸离世,山东职高学生姜昭鹏为救同学错过高考却例外获补考机会,这两个看似偶然的案例,实则揭示了现代社会治理中制度执行的核心命题——如何在维护规则权威的同时,守护人性的温度。

制度刚性:社会运行的秩序基石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刚性源于维护公共秩序的本质属性,刚性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在山东职教高考事件中,教育部门严格遵循考试时间规定,体现了对全体考生公平竞争权的尊重。这种刚性约束若因个案就突破规则,看似是人性化让步,实则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导致规则体系崩塌。银行取款事件中,金融机构对身份核验的严格把控,本质上是对金融安全的必要守护,是防范冒领风险、保护储户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这种刚性约束在多数情况下有效维护了金融秩序,正如司法领域强调的“程序正义优先”原则。

制度温度: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

但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刚性框架,更在于执行层面的柔性和智慧。

山东教育部门为见义勇为考生启用副题补考的决策,展现了制度应有的温度。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考试制度的严肃性——通过启用备用试卷保持考试公平,又体现了对特殊情况的弹性考量。反观银行取款事件,当家属多次说明老人病重情况后,银行仍机械执行“本人到场”规定,缺乏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机制和应急措施。事实上,类似家属抬着病人去银行取款的事件并不罕见,如若引发舆论关注,往往得到“可以上门服务”的回应,但现实中享受上门服务的并不多。金融机构有制度层面的安排设计,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执行层面。

刚柔相济:制度执行的平衡之道

实现制度刚性与温度的平衡,需要构建“三维坐标系”:在价值维度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伦理;在操作维度上,建立分级分类的处置标准;在技术维度上,完善智慧化服务手段。例如,银行可借鉴“绿色通道”机制,对重病患者开通远程核验服务;教育考试部门可建立“重大突发情况备案制度”,明确特殊情形下的处置流程。山东职高学生姜昭鹏成功获得补考机会赢得社会认同,关键在于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制度权威,又彰显了人文关怀,为刚性制度、柔性执行提供了范本。

现代社会的制度执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明尺度的丈量。真正的制度文明,既要有“法不容情”的底线坚守,更要有“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在秩序与温度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规则理性与人性光辉的共鸣。随着株洲意外离世老人家属与银行方面达成和解协议,意外引发的风波看似平息,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

制度执行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需成为“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当制度既能如钢铁般捍卫公平正义,又能如春风般抚慰人间冷暖,这样的制度和执行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左丰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