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流转泥土香,匠心情深赋新章。
在日照丹土红陶制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临军的手中,一抔抔泥土经捏塑成型、浴火铸魂,变成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陶器,述说着陶艺的数千年传承。
日照陶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初现。彼时的红陶,多以泥质或夹砂为材,外形略显粗粝,陶胎泛着古朴的砖红色,因出色的耐热性能,成为先民们烹饪蒸煮的得力器具。这些承载着生活烟火的陶器,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成为龙山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岁月流转中代代传承。
后来,日照匠人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大胆创新,丹土红陶由此诞生。改造后的日照丹土红陶陶器脱胎换骨,已经由单一的实用器皿,蜕变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工艺品。孙临军,正是这场蜕变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日照,中国的丹土之乡,海岱第一古城。蜿蜒奔流的黄河裹挟着富含铁、铝、钙等矿物质的泥沙,与大海的潮汐之力相互作用,沉积形成了质地细腻、粘性极佳的丹土。这种特殊的土质,不仅赋予陶器独特的色泽与质感,更为陶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什么时候能有一套日照产的茶具,来喝咱们的日照绿茶!”20多年前,父亲的一句感慨,在孙临军心中播下发展丹土红陶技艺的种子。
日照街道后山前村,一个宁静而又淳朴的山村,一座非遗工坊便隐匿其中。在这里,孙临军开始了丹土红陶探究之路。
为掌握丹土红陶制作技艺,他一边拜师学习,一边实践摸索,从磨练基本功底,到拉坯制作一些简单物件,日复一日地练习。
淘洗、筛泥、练泥、拉坯等十几道工序,生产一件丹土红陶制品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但创作最大的挑战,在于过程的不确定性:窑烧后裂纹、垮塌时有发生,十几天心血可能瞬间付诸东流。丹土红陶非遗工坊储藏室角落里,堆放的那一件件残次品,见证着着孙临军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
孙临军坦言,不是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只是要强的他并不想半途而废,不想成为别人口中那个“肯定做不久”的人。正是这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支撑着孙临军跨过一次次难关。
如今,在孙临军等众多日照匠人的努力下,丹土红陶技艺愈发成熟,已经被收录为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胖墩墩的茶壶、薄如蛋壳的茶盅、设计精美的品香杯、雕花刻字的储茶罐……在非遗工坊的陈列室内,琳琅满目的丹土红陶茶具分类摆放在博古架上,还有一些陶制酒坛、储粮罐等。
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这些不断打磨、创新而出的非遗实用陶品,手感细腻、色泽温润、外形精致,并富有强透气性,一经问世便博得了众多饮茶爱好者的青睐。“用丹土红陶罐储存的粮食,经年不腐;用丹土红陶茶壶泡的绿茶,过夜不馊。”提起自己的成果,孙临军话语中透着自豪,“我们的茶具还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如今,孙临军身边有20多人在参与丹土红陶茶器的研发、制作和推广。孙临军也积极与各大高校相关专业保持联系,通过讲座、体验课等多种形式,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传授经验、分享感受,传播非遗文化。当地还把这处丹土红陶创作、制作基地纳入文旅体验圈,开辟为非遗文化传承点,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参观、研学的人们络绎不绝。
土与火的交响,在这片热土上谱写着新的传奇。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卢立平 滕文凯 郑硕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