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疚感困住的妈妈和孩子社会学中有个概念叫“密集母职”,由学者莎伦·海斯(Sharon Hays)在1996年提出,用于描述当代社会对母亲角色的高度理想化要求。它强调的是母亲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自我的个人需求,只为成为一个世人眼里标准的好妈妈。但恰恰是这种情感和劳动密集型的养育方式,困住了母亲和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有2个方面:1、陷入内疚的妈妈,会习惯性地压抑自己。耶鲁大学精神病学家Barbara Almond在《The Monster Within: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一书中提到:“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绪”。他认为,母亲会因拥有孩子而感到幸福愉悦,但密集母职又时常让她们陷入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中。朋友小C是个单亲妈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忙于工作,只能让自己的母亲帮忙照顾孩子。有一次她下班很晚,又累又饿,结果一回家孩子就吵着要吃汉堡,哄了许久孩子还是不听,甚至一巴掌把刚做好的饭打翻了。看着孩子脏兮兮的小手和一地狼藉,积压的疲惫冲上心头,朋友控制不住情绪大喊:“你能不能省点心,不许哭了!”可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看着孩子委屈的模样,小C突然反应过来:“我刚才做了什么?竟然对孩子大喊大叫?”她只能一遍遍地和孩子道歉,但这并没有缓解她的愧疚,反而让她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中。许多妈妈会像小C一样,条件反射性地认为,作为好妈妈,负面情绪是不该出现、不该被表达的。比如: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妈妈忍耐着收拾狼藉;哺乳时,孩子把妈妈咬得很痛,妈妈要咬着牙忍耐;朋友要聚会,想到在家的孩子,妈妈即便想去也会拒绝……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对自我的压抑会剥夺母亲本身作为人的情感表达需求,而长久的压抑并不会让这些负面情绪消失,可能会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高度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