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林业总站联合复旦大学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持续开展“貉口普查”城市野生哺乳动物同步调查工作,揭示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貉在上海多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貉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科学支持。“貉口普查”项目得到了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目前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浏览量已超2亿次;该项目曾入选2023年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优秀实践案例,并于次年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此外还荣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2024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科普成果奖类)、第四届“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及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
调查人员现场访谈保安
调查人员现场访谈居民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持续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事业,实现双向赋能。“貉口普查”采取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将复杂的科学研究拆解成普通市民便于参与其中的模块,如观察记录、问卷填写等。科研团队得以借助市民志愿者的力量在更广泛的区域收集城市野生动物数据。目前已建立覆盖上海多个区的野生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监测网络,实现科研团队与市民志愿者双向赋能。这一举措丰富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维度,提升广大上海市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调查人员现场进行夜间样线调查
二是多渠道招募人员,不断优化调查队伍结构,形成调查合力。“貉口普查”项目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文章并广泛宣传,吸引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人员报名参与。仅2024年就有超过410人报名成为志愿者或领队,约有一半的志愿者之前参加过各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其中不乏学生、自由职业者、教师等。目前,千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因对貉的关注而聚集到一起,在调查与交流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共同助力上海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公民志愿者预招募活动现场照片
三是科学确定调查区域与时间,规范开展调查实践,助力成果共享。“貉口普查”项目团队依据前期线上问卷及“12345”诉件等信息科学选取调查样区,依据貉的活动节律、公众空闲时间等确定实地调查时间。所有参与“貉口普查”的调查队员均采用统一培训的调查方法完成同步样线调查。项目团队还邀请社区居民填写“居民对貉态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貉口普查”结果分享会,同社会公众分享上海本地貉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貉口普查”结果分享会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野生貉已在上海超过300个居民社区及城市绿地中被发现。“貉口普查”项目紧密结合政府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高校科研团队及社会公益组织,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模式创新,为城市野生动物调查的多元化开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调查中拍摄的貉
编辑:华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