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让学生爱上这门“新课”,浦东亮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答卷”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5-15 16:04:13


“老师,以后我们每周还能上这门课吗?我还有很多想学的。”5月13日下午,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双新”推进活动在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举行。活动以“在生命与创新的沃土上成长”为主题,呈现浦师附小“生命·成长”人文科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成果。一年级学生的反馈,让在场的专家“大咖”不由点赞。


无教材无课程标准

课程突围战里的生命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正是从上海浦东开始的。”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研员姚军表示,20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的一批老师就在浦东部分小学和初中开展了相关实践。如今这门课程被列为了国家课程,却还没有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学校如何遵守教育规律,创制出新颖、前沿、科学又高度可用的校本化实施方案?特别是小学要向低年段(一二年级)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缺少可借鉴的经验案例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探索?

过去一年里,浦师附小尝试向跨学科、智能化、科学工程启蒙方向体系化地重构学校课程教学,经过两轮框架铺设、实践试验、针对改进的螺旋式课程设计,以“《生命·成长》人文科创之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果实探秘站、森林小卖部……这门覆盖五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涉及植物、动物、人类、抽象生命、虚拟生命五大主题域,围绕“问题”展开,由学生主导推动教学过程。校方还开发了伴随型表现评价工具集、AI辅助课时设计流程、大小协作课程研用评一体化机制等成果。


“蒲公英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冠毛,轻轻一吹,种子就飘落到各个地方了。而粮食的种子却怎么吹也吹不动。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触摸感受这些种子,它们比书上看起来更可爱!”浦师附小一年级学生童正则现场分享了他参与综合课程的感受。


他和同学在“种子宝藏图”项目中自主设计观测植物生长,记录观察日志,还为种子设计了“多样铠甲”,帮助它们传播、发芽和生长,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手作能力,得到了妈妈的表扬。


课程结束时,很多同学意犹未尽,他们问班主任老师:“以后还能每周上这样的课吗?”

事实上,在为一年级学生设计12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浦师附小的教师团队经历了一场课程突围战。面对“无教材、无教参、无教学模板”的挑战,学校组建了“1+3”团队,成员来自语文、数学、美术、自然、英语等学科。


“一开始每个老师都带着自己的‘学科指南针’,却在综合实践的迷宫里晕头转向。”该校综合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张翔老师坦言,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碰撞、总结之后,老师们的理念和做法有了根本变化:他们主动拆除学科的知识围墙,变成了“学生”,为了研究“枣的颜色变化”,团队网购了几十斤不同品种的枣进行对比。


当教师从“知识投手”变成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课堂便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成为了一个生态圈。这一过程中,课程团队累计完成了100余页课程实录,既有主题课程框架的内容,也有百余份充满童趣的学生成长档案。

“小学教育本是一门培育学生多彩生命的艺术。”浦师附小校长张蕊清认为,学校以童心视角重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态,结合了科学求知与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处回归生命的求知本真——不断由未知走向新知。而教师也开阔了思维、提升了专业素养、坚定了育人初心。


“浦师附小打造了一条人文科创特色鲜明的学习之路,带动生、师、校三个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认为,这样的实践富有创新意义和示范意义。

关注综合强化实践

最终回到育人本真


在教育“大咖说”环节,多位专家现场展开头脑风暴,以浦师附小的实践为例,分享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雷浩教授针对低年级课程设计“难题”,提出“慢实践、深思维”的辩证路径。


他认为,跨学科融合需以“问题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情境设计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胡耀宗教授则聚焦教育治理,强调“创新课程需借力校家社共生生态”,建议学校构建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的常态化机制,联动社区资源打造实践基地,并通过“非学科课程联盟”形成区域创新合力。


姚军则强调,教师要把握好“看与做”“多与少”和“快与慢”这三对重要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追求知识点快速掌握,而是“要在关键活动中慢下来”。

“关注综合,强化实践。节奏慢下来,思维快起来。”在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朱乃楣看来,跨学科综合实践不是目的,最终我们要回到人的本真,实现科学育人。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也认为,国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无课程标准、无教材”的自主探索领域,既是对学校创新能力的信任,也暗含政策期待——通过课程实践反哺育人体系改革。她期待通过这样的阶段性展示活动,凝练可推广的校本实践经验,为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供范式参考,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