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身处西岸传媒港核心地带,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从物理空间看颇有“大隐隐于市”的特点——位于高品质办公空间,“人才和他们的电脑”是大模型企业标配。在“看得见”的形态上,似乎与其他产业空间没有太大差别。 但究其内核,徐汇区为大模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产业空间与生态社区氛围,助力“模速空间”及其周边300余家大模型企业和相关投资机构,实现了产业要素的碰撞。 通过用地混合开发、地下空间联动开发等策略,徐汇正逐步将“模速空间”打造为24小时活力创新社区,并以“模速空间”为引擎,加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
记者从徐汇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13年—2016年,黄浦江南延伸段WS5单元成功出让9宗商办用地,陆续吸引央视总台、腾讯华东总部、梦中心、恒基、游族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入驻。这一开发模式不仅加快了产业载体集聚,还保障了土地高效利用,更为“模速空间”等新兴产业生态社区提供了支撑。
2023年9月,“模速空间”首期1万平方米空间在西岸传媒港揭牌,如今已吸引超过100家大模型企业在此入驻办公,未来将建成总计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根据《徐汇滨江人工智能产业专项规划》,“产城融合”是徐汇强化规划先行的首要目标,“用地混合开发”的需求就此产生。用地混合开发是城市规划中日益常见的开发模式,即在同一地块或区域内混合布局多种功能,可涵盖居住、商业、办公、文化、休闲等。这一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功能分区的限制,具备功能复合、集约利用土地的特点,还可促进空间活力、增强社会互动、优化城市生活品质。
在“模速空间”所处的西岸传媒港,借助用地混合开发模式,科研用地兼容了商业、文化等功能。
相似的开发模式在位于徐汇滨江腹地的西岸数智中心亦有采纳。去年开工建设的西岸数智中心,集合诸多国内人工智能行业顶尖团队的浦江实验室已确定入驻。混合开发模式也助推项目地下空间的商办部分实现了一体化开发。
徐汇滨江人工智能产业空间的土地出让模式有“三带”,即“带地下空间、带地上方案、带绿色建筑标准”。记者了解到,这一做法有助于实现高效协同开发,既能科学划分地下权属,也能统一地上方案设计,同时能更顺畅实现10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10%满足三星级标准的目标,真正打造低碳标杆商务区。
在服务大模型企业实际的空间使用需求时,徐汇区通过落实《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项目清单(试行)》中“商业建筑可在内部进行业态调整或互换”的相关豁免政策,阶段性调整了建筑使用业态,使大模型上下游企业能尽早在“模速空间”落地生产运营。
在此过程中,徐汇区规划资源局等部门成立了专班服务团队,为大模型企业落实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创新审批模式,使企业能够快速启动建设。类似做法在位于徐汇华泾镇的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建设中体现为“联合评审”形式,即由区规划资源局牵头交通、绿化、消防、环保等部门跨前统筹行业管理建设要求,围绕地下空间、建筑、交通、绿化、消防等要求做全项目审批的前期论证。
“希望借助这些举措,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节约宝贵的发展时间,加快营造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适配的空间载体。”徐汇区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说。
加速路网畅通也是用地混合开发模式的一大优势。“通过统筹规划区域内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资源审批,为地区提供便捷畅通的交通环境和水清岸绿的自然环境,增强‘模速空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徐汇区规划资源局负责人介绍,针对审批过程中的紧急和疑难问题,区规划资源局通过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加速证照办理。
在周边居民和白领期盼已久的天钥桥南路贯通工程中,徐汇区规划资源局通过改进设计方案,统筹协调交通、绿化市容等部门意见,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机制,先行批复设计方案。此外,对于部分长度较短、建设复杂性较低的管线施工项目,徐汇同样引入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管线工程规划许可;在泉江路贯通过程中分段核发规划土地意见书,在龙华排水调蓄工程中分段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接下来,徐汇区规划资源部门将继续紧扣城市发展战略,为“模速空间”等产业创新生态社区提供全链条、多维度的资源保障,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