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嘉定 > 文章详情

汇龙潭 | 下扬州,怀忠烈

转自:上海嘉定 2025-05-15 13:15:30

前不久,嘉定区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去扬州考察,按阴历计,真应了那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平山堂,瘦西湖,杨柳低垂,桃花落了,琼花处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是此行最深的感受。一路考察,心情不错,直到参观史可法纪念馆,情感陡然掀起了很大波澜。

几次来扬州,不巧都未来过。那日一踏入,见青松耸立,梅树遍地,肃穆之情油然而生。松梅气节凛然,犹如史公的高风亮节。明弘光元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以十万之众兵临城下,而扬州守军仅万余人,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向弘光皇帝求援,不应。大清将领多铎多次劝降,史公回:“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五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扬州城陷。多铎又劝降,史公回绝:“吾头可断,身不可屈。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慷慨就义,终年45岁。清兵入城,烧杀抢掠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忠烈如斯,令人感佩!当我站在史公衣冠冢墓碑前,看到“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时,热泪盈眶,深鞠一躬,捧上一瓣心香!

之所以一见史公墓地,情不自禁地潸然涕流,还因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嘉定三屠”。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举严重伤害了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嘉定义士侯峒曾、黄淳耀率众揭竿抗清。清将领李成栋率兵五千攻城。终因寡不敌众,嘉定城陷。清兵大开杀戒,三万余人遇难。幸存者和南明将领又拼死反抗,清军二进复又三进城杀戮,史称“嘉定三屠”。嘉定城内,血流成渠,死者无数,繁华都邑化为废墟。而抗清英雄侯峒曾父子投叶池殉节,黄淳耀兄弟二人自缢西林寺。嘉定人民为纪念两家豪杰,建侯黄纪念碑于汇龙潭内,筑侯黄桥于西门沪宜路上。

我曾在瞻仰残留的西城墙后写过一段这样的文字:“青藤满墙,残阳如血。拨开青藤网住的一段岁月,分明看见了一章斑驳的明史,还有一行行慷慨激昂的诗章。当外敌入侵的时候,你可曾听见当年石童子在城头上的呼喊声,呼喊着沉睡梦乡的嘉定起来抗击倭寇的偷袭?当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候,你可曾看见侯峒曾、黄淳耀振臂一呼,在‘嘉定三屠’的血雨腥风中,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铸进了城墙,铸成了嘉定挺拔的脊梁!”

不要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嘉定人,就是出身于浙江的客籍老作家赖云青,他在来嘉定不久后了解到侯黄二人事迹时,也感奋不已。在赵元真的帮助下,仅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五万余字的《嘉定三屠》纪实作品,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更有嘉定地方史专家陶继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历时二十余年,整理校点《黄淳耀全集》共六十余万字,为研究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翔实资料,获上海市文化基金资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恐怕是对先贤最深切和最真挚的歌咏和缅怀了!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早已写进历史课本,在我记忆里,我读中学时就读到过。出生于嘉定的“中医司令”吕炳奎言:“嘉定是一座骨头最硬的城市。”我想,扬州也是。

撰稿:赵春华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刘静娴、李蓝玉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