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分3阶段实现区域资源互联互通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5-14 19:05:39

“乌龟喜欢吃什么?”“做仓鼠窝要用什么材料?”“蜥蜴的生活习性是什么?”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孙欢正带领二年级的孩子们探究“如何为小动物造一个家”,经过小组讨论,他们在“AI学伴”中输入了自己的疑问。

随后,AI智能体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除了给出答案,还为动物小屋的搭建提供了实用的建议。“‘AI学伴’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成为科学学习的起点,同时,也打破了校内外的隔阂,会基于课堂学习,给学生推送区域内的校外资源,鼓励他们走出课堂自由探索。”孙欢表示。

“AI学伴”是静安区推出的科学教育数字地图中的一部分,静安区希望通过这张特别的“数字地图”,将科教基地、优质课程、专业师资、实践活动等“一图汇聚”,打破资源壁垒,开启“校内外贯通、个性化支持”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体系。

5月13日,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会暨“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九季”闭幕式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举行。

第一教育会上获悉,静安区将率先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全域科学教育新范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从“书中学”到“行中学”

为科学探索提供多元学习场景

随着“科学教育数字地图”的正式发布,静安科学教育开启了新篇章。

据了解,该数字地图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引,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并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个性化、数智化的学习场景,并“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

无人机实验室

AI编曲课程

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智能助学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科学学习体验。同时,平台的智能评定系统,可以科学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效,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

科学教育地图

在教师孙欢的“为动物造一个家”一课中,平台根据学生的探究内容,推荐了上海动物园两栖动物爬行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等科普场馆,从书中学延伸至行中学。

“数字地图”汇集了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自然博物馆等优质科学资源,并建设了分类体系,为青少年的探究之路提供支架。

发布会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教研网、新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等6家单位,作为资源提供方,正式签约入驻数字地图,标志着“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正式落地。

根据规划,该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完成基础框架搭建与标准制定,启动部分学校试点;2026年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深化AI功能开发;2027年在全区推广,形成成熟运行机制。

届时,全区80%以上科学教育资源将实现互联互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参与率预计提升至95%,使其成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全景支持体系。

“四维联动”

静安科学教育再升级

日前,静安区发布了《静安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

方案对学生科学实践探究、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科普环境创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小学每学年至少参观1次科学场所,有1次深度的科学活动体验;初中每学年至少围绕1个科学主题,有1次完整的科学探究经历;高中每学年围绕1个问题,进行1次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探究项目;

·各学校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实践活动,每所学校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学第一课进校园”等活动,或统筹利用班团队活动、研学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不少于1次的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科普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将纳入课后服务,每所义务教育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节科学阅读、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等科学类活动;

·2025年静安区各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配备全覆盖,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并建设全区科普教育专家库,遴选一批科技创新专家学者供学校选聘为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

·鼓励学校通过设置科学角、科幻角、科幻书屋等设施,打造科学教育场景文化,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深度融入科学教育、科幻文化等元素,加大优秀科学教育图书保障力度。

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

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表示,静安区将以“课程—教学—师资—资源”四维联动为行动路径,通过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的场景化重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育、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升级,打造立体化的科学教育新格局。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高度肯定了静安区在推动科学教育和育人方式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他提出了3点期望,“一是坚定推进科学教育的信念;二是要守正创新,开拓教育新局面;三是要持续推陈出新,以科学教育引领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他强调,要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形成全面育人的方案,落实“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为学生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对科学教育专项行动做了详细部署,他强调,“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和项目,围绕‘激发研究兴趣、经历探索过程、享受成功乐趣、树立科学志趣’的科学教育核心路径,丰富静安‘一体两翼’科学教育内涵。”

会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静安区科学教育的推进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科学教育并非针对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而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二是资源的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科学教育资源也要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强调实践性,没有实践的科学教育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他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促进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深度思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此次数字地图的发布不仅是静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未来,平台的建成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学习体验,让科学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科技馆、实验室等多元场景,为学生打开“连接未来的窗口”。

据悉,第九届静安教育学术季以“定力·活力·创造力”为主题,本次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会是学术季的收官之作,标志着静安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式开启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新篇章。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静安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