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部沿海,有一座城市地处江海交汇的独特位置。正是这特别的区位,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轴的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通向太平洋的黄金门户。
这便是上海,也是我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发,制定详细政策,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上海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先行先试
“《行动方案》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4月23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表示,“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与制度安排,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直接赋能‘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金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金融机构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先行先试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银行始终坚决当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积极发挥全球化优势和跨境金融专业特色,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服务更多客户‘走出去、引进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结合《行动方案》要求,锚定形成创新能力一流、客户体验一流、市场口碑一流的外汇和跨境服务体系,正在有序开展一系列国际结算便利化工作。”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记者注意到,除了提出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和展业流程要求,《行动方案》还专门提到,支持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试点银行在沪分行按新规定开展业务。具体包括,支持银行落实外汇展业管理办法,实施外汇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再造,对企业进行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级并提供差异化、便利化金融服务等。
“自外汇展业改革试点以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为135家优质企业凭指令办理跨境结算业务5500万美元。”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外汇展业一类客户仅凭支付指令即可直接办理跨境收付款,此举有效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大幅缩短了企业跨境结算时间,获得企业高度认可。
针对业务进行过程中的合规风险,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坚决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原则,将其贯穿客户外汇业务关系存续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力求有效预防、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置外汇合规风险。
近期,结合《行动方案》具体要求,中国银行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区域发展特点,明确了新的工作思路。
中国银行提出,要担当跨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主力军。“提升外汇便利化政策红利覆盖度,全力支持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落地,推广自由贸易账户的新功能新场景,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提升和覆盖面拓宽。”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对“走出去”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支持能力
业内普遍认为,《行动方案》的出台,将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走出去”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力度。
“要以《行动方案》为契机,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4月24日,在上海市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推进大会暨“百园千企送金融”(浦东专场)活动现场,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第一时间认真学习《行动方案》,并逐条开展细化落实工作。
“我行将持续提升对‘走出去’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能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将依托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经营布局,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发挥总分联动和境内外协同优势,全面提升‘走出去’金融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可获得性,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交行力量。”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