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点·亮|走进“热血梯队”直播间,看他们为生命打call

转自:交汇点 2025-05-13 20:20:24

这两天,王伟和他的直播团队“热血梯队”,正为下一场公益直播做各种准备。

在南通,王伟和他的团队很特别。直播间的名字叫“热血梯队”。名字听上去有点“土”,主播们似乎也不是很“敬业”,播一阵歇一阵的,今年以来才播了两场。

这样的直播间,能火吗?

答案是:“能火!”因为,这是由一群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组建的公益直播团队。直播间里,没有网红打赏,只有生命打call;直播的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他们每个人身体里滚烫的“热血”。

10年,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接力”

“热血梯队”的上一场直播是在3月18日。

“各位网友,现在捐献已经启动,红色的生命种子正在汇聚!”当天13时08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进行着一场特殊的“生命直播”。

镜头前,张伟杰躺在采集床上,血细胞分离机缓缓运转,32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逐渐汇集。他的同事、造血干细胞捐献“前辈”王伟握着手机,屏幕另一端,数万名网友屏息凝视,同步见证这场“生命直播”,评论区被一连串“致敬”“加油”和爱心表情刷屏。

张伟杰在捐献

“80后”张伟杰是国网南通供电公司的员工,“从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我等了1300多天,今天终于完成了使命!”张伟杰的笑容与满足,透过镜头感染了所有人。

这次也是南通供电公司第四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捐献现场,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直播。

为何要开通直播间?南通供电公司“热血梯队”捐献行动今年以来持续引发全网关注:1月20日,“80后”员工张彦的捐献视频登上同城热搜;2月,新入职员工冯野牧顺利捐献;3月18日,在当地红十字会的助力下,借着张伟杰捐献采集的间隙,团队组织直播,是一次传播正能量、为更多人士消除捐献疑虑的一次“生动科普”。

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捐献采集过程的片段,更是一场跨越年龄、地域的情感共振。

专程赶到直播现场来给张伟杰加油的冯野牧,是个准“00后”,99年的他满脸青春洋溢的笑,对着镜头给出祝福:“希望接受捐献的朋友快点好起来,和家人重获幸福生活”,一瞬间,直播间被一连串“泪目了”的弹幕刷屏,一位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后浪’,热血又温暖!”

直播捐献,不仅为一名血液病少年带去生的希望,也让“热血梯队”故事广为流传——自2025年1月起,在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几乎每月诞生一名捐献者,“70后”“80后”“90后”,更有入职不久的“00后”,以热血接力“书写”生命的奇迹。

热血梯队的故事,还要追溯到20年前。2002年,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开始常态化组织员工参与无偿献血。彼时,“70后”员工王伟入职不久,便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2015年,他成为公司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爱心之血”成功挽救了一名白血病女孩的生命。“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生命影响生命’的意义。”王伟回忆说。

今年1月20日,“80后”张彦接过了第二棒——在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18年后,成功完成捐献。2月18日,“90后”冯野牧在同一间采集室成为该公司第3位捐献者时,张彦以志愿者身份到场鼓励:“我们三人恰好是70、80、90后,像一场跨时代的接力赛。”

王伟的女儿,是个“00后”。父亲每年都要参加很多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与,是父亲身后的“小尾巴”。上大学不久,她献给自己的成人礼,就是——一次无偿献血和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此,王伟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年他捐献前,打动员剂后身体反应较大,从第三针开始一直疼到最后一针。“我也没瞒着孩子,她知道捐献可能会有些疼,但很勇敢,说只要能帮助到别人,这点疼,可以忍受。”

“我们做父母的,尊重她的意愿。”王伟忍不住为女儿骄傲,“人生不光有长度,更要有宽度,希望我们的言行给她示范,希望她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张笑脸背后,藏着许多励志的细节

梯队不分年龄,爱心不隔代沟。在直播间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背后,藏着触动人心的细节。

团队为张伟杰加油

冯野牧是该公司最年轻的捐献者。去年11月,他接到红十字会配型成功通知时,刚入职半年。公司很快通过了他的请假申请,为打消小冯家人的顾虑,还安排专车接送他往返医院。

住院期间,他每天早晚注射动员剂,手臂酸胀时,便用另一只手翻阅《高压装接技术手册》,“在医院不能白白躺着浪费时光。”利用间隙时刻揣摩业务,“既不耽误救人,也不耽误工作。”这位26岁青年的捐献“花絮”,被直播间“主播”王伟透露出去,网友们呼啦啦飘过满屏的“大拇指”。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我的孩子也在等配型,谢谢你们,让我在绝望之后,看到温暖收获希望。谢谢!”

如王伟在直播间中所说,优秀的体能,是捐献者付出爱心的基础条件。

另一位伙伴张伟杰的捐献之路,则有些励志。2021年,他去无偿献血和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却因血脂指标超标,当场被拒了。“当时很受刺激,自己都不够健康,怎么去帮助别人?”

他用3年时间,跑完了12场马拉松,将体检报告从“不合格”跑到“全优”。等到3月18日张伟杰的捐献直播中,镜头特意对准了他减重17公斤后结实的臂膀。

当分离机发出完成的提示音时,伙伴们对着镜头举起“健康接力”的牌子,直播间瞬间被“自律者救人”的弹幕淹没。

捐献不仅是爱心,更是责任。“健康的身体,就是为了这一刻!”张伟杰的故事,被网友赞为“最励志的热血传承”。

他们不仅负责供电,更在持续传递正能量

在直播间网友的追问下,大家发现,南通供电公司“热血梯队”的诞生,并非偶然。

2002年至今,公司累计组织近千人次献血,更成立“好通好电”志愿服务队,由王伟担任队长,专项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

“我们不仅供电,更要传递正能量。”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公益纳入员工考核激励体系,设立捐献假期、荣誉表彰等制度。这种企业文化浸润下,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善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长成森林。”南通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余瑶点赞道。

王伟(右)和冯野牧(左)在直播

直播传递感动,更催生行动。

3月19日,张伟杰捐献直播后的第二天,国网通州区供电公司20余名员工自发前往血站采样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截至5月初,南通供电公司已有173人加入中华骨髓库,近十年献血量达30万毫升。

直播镜头之外,更多“预备役”正在行动:00后新员工在弹幕中写下“明年我来接第五棒”;有人在报名入库的时候同时捐献支持公益项目……

截至2025年3月,南通市已有1.9万余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捐献108例,其中供电系统贡献了4例。“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重生。”余瑶感慨,“这场‘接力’没有终点,因为爱与希望永远在传递”。

从日常工作中点亮万家灯火,到工作之余爱心续航重启生命之光,这群人用行动诠释了“光明”的深层含义。

“我们输送电流,也传递希望。”这是冯野牧捐献成功后写在朋友圈的话。每一滴热血的“汇入”,都在证明:当善举成为习惯,文明自有力量;当微光汇聚成炬,病痛带来的阴霾终将被驱散。

记者手记:

热血浇灌生命之花

这个直播间,很感人。如直播间里的热门评论所言:“这里没有网红打赏,只有生命打call;没有虚拟礼物,只有真实热血。”

这个直播间,很时尚。改变了传统的公益模式,通过采集现场直播科普捐献知识、消除公众疑虑,网友还可以扫描直播画面中的二维码,线上签署入库意向书。据统计,今年通过2场直播,带动26人填写中华骨髓库入库意向书,其中,“00后”占比达37%。

就在5月下旬,王伟和他的“热血梯队”将开展全公司爱心献血和集体入库活动的公益直播。

当直播科技与融融暖意交织,屏幕内外,人们被深深触动:所谓文明,不过是无数人愿为陌生人点一盏灯;所谓希望,不过是平凡人为爱挽袖主动成为他人的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