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母乳喂养不该是妈妈们独自面对的难题

转自:交汇点 2025-05-13 19:41:53

晚上6点10分,吴敏背着双肩冰包挤进地铁车厢,不大的包里装着吸奶器、两块蓝冰、储奶瓶和下午冻在公司冰箱里的母乳。这位29岁的“背奶”妈妈需要在7点前到家,这样就能刚好赶得上女儿的“饭点”。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这也是无数像吴敏一样的妈妈在母乳喂养道路上执着前行的原因。每年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都像是一个特殊的信号,提醒着社会大众,母乳喂养对于母婴健康的意义。在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当下,母乳喂养作为衡量生育友好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被给予了更多关注。然而,现实中,母乳喂养的推行却困难重重。我们选择走近几位妈妈,探寻母乳喂养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困境

“母乳喂养就像通关打仗,好不容易挨过了前几个月,上班之后又是重重考验。”产假即将结束时,吴敏内心满是纠结。“一想到上班后怎么办,就愁得睡不着觉。”吴敏说,公司距离家较远,每天光是通勤就耗费大量时间。公司虽设有母婴室,可条件却差强人意。

为了能给孩子多存点母乳,吴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挤奶,晚上回家不管多累,也要先给孩子喂奶。即便如此,她还是常常担心母乳不够孩子吃。“看到孩子满足地喝着母乳,我就告诉自己,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像吴敏这样的职场妈妈并非个例。“国家虽有哺乳期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工作地点与家庭的距离、工作性质等因素,让职场妈妈们在工作和哺乳之间难以抉择。这不仅是对妈妈们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她们心理的挑战。”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婴专科护理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刘颖接触过太多这样焦虑的母亲。

在苏州工业园区某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张婷的电脑里存着一份特殊排班表:哺乳期妈妈可申请每天1小时哺乳假,会议室在特定时段自动变为“母婴驿站”。这项制度源于三年前一位女工程师在茶水间挤奶被撞见的尴尬。

但职场妈妈的困境远不止于此。28岁的程序员李娜算过一笔账:每天通勤2小时,哺乳假1小时,加上吸奶时间,相当于每天要“偷”出3小时。“有次开会到一半涨奶,我只能借口去卫生间,在隔间里听着外面项目进度汇报,那种焦虑感现在想起都后背发凉。”

退回职场以外的世界,喂奶也常常成为家庭争吵的“一件重要的小事”。南京市浦口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女保健科科长陈晓英的手机里,常常能收到妈妈们崩溃的微信:“家里人觉得我的奶没有营养了,我该怎么办?”“孩子起湿疹了,家里人说是因为我不忌口”“我的乳头破了好几次,都在流血,晚上睡不好觉,我真的很崩溃”……

《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陈晓英在门诊也观察到母乳喂养意愿的降低,母乳喂养面临着观念差异、知识技能的缺乏、社会支持和母亲身心状况等诸多挑战。“一方面职场的压力很大,很多妈妈没休完产假就要回去上班,公司又不具备哺乳的条件,另一方面,家庭育儿观念也越来越精细,很多压力最后都会转嫁到妈妈一个人头上。”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行动

母乳喂养从来不是母亲的独角戏。为了改变现状,医疗机构首先要行动起来。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母乳喂养门诊,每天都接待着众多带着疑问和担忧的孕产妇。她们的问题各式各样。“我感冒了还能喂奶吗?”“涨奶会导致乳腺炎吗?”“为什么在吮吸过程中宝宝会经常哭闹”……刘颖说,在进行具体指导之前,她一定会先给母亲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相信我们的身体具备泌乳的能力,同时寻求家庭支持,让家人分担育儿事务,保证母亲充足的睡眠。”

此外,医院在支持母乳喂养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孕妇入院后,护士会对其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开展个性化宣教;婴儿出生后,鼓励进行母婴皮肤接触;产后回到病房,护士会在床边进行专业评估和指导;住院期间,还会通过女性全生命周期平台向产妇精准推送相关知识。

出院后护士还会进行电话随访,“随访过程中产妇有喂养困难的,会指导产妇到母乳喂养门诊,或者社区母乳喂养工作室就诊。”刘颖介绍,医院还有互联网+护理的小程序平台,可实时在线或者上门解决问题。

解释“橄榄球式”“交叉式”等多种哺乳姿势、手把手纠正准妈妈们的动作……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主任刘莉正忙着为前来咨询的孕产妇作指导。“我们主要在新生儿上门体检和‘妈妈课堂’上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现在妈妈们对这方面越来越重视,母乳喂养率也提高了。”刘莉说。

辖区居民林琳在月子里遇到了母乳不足的问题,十分焦虑。上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访视医生上门时,发现了她的困扰。“别着急,多让宝宝吸吮,保持好心情,乳汁会慢慢多起来的。”为了帮助林琳,刘莉邀请她参加妈妈课堂,成功解决了她的困扰。

上坊社区还利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发放的实践教育档案,根据产妇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我们希望在社区层面,为妈妈们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刘莉表示。

在南京市浦口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每周一次的“母乳喂养课堂”坐满了学员,主讲人是浦口区人民医院的护士袁平,她的课堂会邀请准爸爸们一同听讲,40分钟的时间里,她致力于让每一位准爸爸也能从母乳喂养“小白”进化成“专家”。“以前觉得喂奶只是妈妈的事,现在我也学会了很多知识,能帮老婆调整最舒服的姿势,孩子哭闹我一定能立刻顶上。”一位准爸爸表示。

“母乳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托举。”袁平告诉记者,浦口区人民医院每周三免费开展母乳喂养门诊,“许多妈妈遇到乳腺炎这样的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我们,而不是社交媒体,这一点让我很自豪。”一年多的时间里,浦口区人民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已经帮200多位新手妈妈解决了难题。在医疗之外,她们也舒缓着妈妈们的情绪,调解着小家庭的矛盾,让母乳喂养真正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改变

有人说,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摩天大楼,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母亲和婴儿。

从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到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32岁的顾小华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的那天,同事欣喜地告诉她,公司新开设了母婴室,冰箱、哺乳椅、消毒柜、温洗手台等一应俱全。关于奶量下降的担忧,社区医院的医生也在微信上回复了她:“孩子六个月后已经添加了辅食,营养是足够的,只要保证每天能给孩子吃三顿奶,就能够满足他的生长需要。”医生鼓励她,孩子吃“迷糊奶”即可,妈妈和孩子都能睡得好,如果自己觉得很疲惫,那放弃也没关系,幸福的妈妈才能养出健康的孩子。

在今年母亲节,商场发现了一些变化,在南京江宁景枫购物中心和仙林金鹰购物中心,“母婴室”的牌子已经被换成“育婴室”,好像正悄悄地表达着一种观点:育儿从来就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职责。

除了像上坊社区开展的“妈妈课堂”“母乳喂养课堂”等活动,许多社区还组织了母乳喂养互助小组。妈妈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母乳喂养经验,互相交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氛围。在一些社区,志愿者们还会定期上门看望新妈妈,为她们提供心理疏导和实际帮助。

“母乳喂养很重要,但妈妈们的感受更重要,生育友好最重要的是要‘妈妈友好’。”陈晓英总结,“我们不仅要解决‘怎么喂’,更要回答‘为什么喂’,还要让妈妈放心快乐地喂,我观察到,凡是母乳喂养坚持比较久的妈妈,一定是有整个家庭在支持她的,所以只有让妈妈感受到尊重与支持,母乳喂养才能真正成为一条温暖的路。”

这些改变,让母乳喂养不再是妈妈们独自面对的难题,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守护的爱的纽带。在未来,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母乳喂养的困境将进一步得到缓解,让这份源自母亲的爱,毫无阻碍地传递给每一个宝宝。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