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闯入性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而这些想法或冲动又会驱使他们进行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例如,频繁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对称与整洁的执着等。这些强迫症状不仅消耗大量精力,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功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熊强说。
强迫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显示,其终身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0.8%至3%,起病年龄早,平均发病年龄在19至35岁之间,且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早2年。值得注意的是,强迫症的致残率较高,患者很容易共病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然而,尽管强迫症的治疗选择多样,但患者的就诊率却相对较低,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要经历17年之久。
那么,强迫症的病因是什么呢?目前认为,强迫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息息相关。家庭及双生子研究表明,强迫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此外,神经影像学研究也发现强迫症患者大脑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存在异常。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创伤性生活事件、持续增高的焦虑情绪以及强迫性人格特点等,都可能增加个体患强迫症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强迫症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中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熊强说。对于初次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告知其症状改善的规律,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目标则以症状的减轻、社会功能的基本恢复、能够有效应对精神压力和减少复发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强迫症的预后因人而异。平均41%的患者疾病呈持续状态,约60%的患者出现缓解或好转。因此,早期治疗和持续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高危人群,可以通过行为训练、认知的自我训练、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等途径进行预防。
此外,还需要澄清一些常见的错误认识。例如,将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混淆,或将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类似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误诊为强迫症。实际上,强迫性人格患者虽然对秩序、完美主义等过度关注,但本人主观认为自己行为方式合理,没有明显自我心理冲突和抵抗。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仪式性行为,则可能是亚临床强迫行为,并不持久地引起烦恼,也不影响正常的发育。
记者:胡畔
图片:网络图
编辑:王红霞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