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备受关注与好评的展览《画说青岛话》之后,今年,艺术家曹曰平又带来了他的新作新展《狗一阵儿 猫一阵儿》。曹曰平的作品擅长以传统水墨的表现形式,在不算大的作品尺幅中,用漫画式的诙谐语言和画面,展示出自我对于日常生活的特别关注和趣味表达。
“地域”,是曹曰平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这位在青成长和生活多年的艺术家,与青岛这座城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地域联系和创作缘分。近年来,曹曰平通过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青岛方言,并以此提炼出自己的创作亮点。他以“方言”作为切入点,将原本二维平面的画作,变成了了一种似乎带有声音,甚至带有影像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因为每每看到作品中出现的方言词,观者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讲出这句方言时的声调、语气和表情,有些观者还会一遍遍开口模仿其升降调,由此将原本对二维平面画作的欣赏变成一种亲身的、切实的艺术体验。为了更好地诠释词汇,艺术家还贴心地为每个词汇标记上好玩儿的备注,比如“你逮养鱼(艺术家特别注释:青岛人劝酒时的语气助词)”“误银猫(艺术家特别注释:青岛特有的一种生物,有时让人喜欢,有时让人生厌)”等等。更重要的是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图像部分,艺术家为每幅作品都绘制了生动幽默的图案,这让来自外地的观众也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准确捕捉到属于青岛方言的独特魅力。曹曰平并非艺术科班出身,所以作品中既有一种拙劲,又有一种天真和松弛的味道。这种松弛感也依旧延续在新展《狗一阵儿 猫一阵儿》中。原本是一句俗语的“猫一阵狗一阵”,在这里很好地概括出展览的主人公——艺术家笔下那些多姿多变的猫猫狗狗,以及那些脑洞大开的活泼配文。这样的图文“演出”组合,令观者会心一笑,反复回味。
“接地气儿”,是曹曰平艺术创作的最大特点。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奉桥教授曾评价曹曰平的艺术是“以写意笔墨,为青岛方言赋形,尺幅纳万象,寸毫现百态,风格夸张,智趣幽默,雅俗共赏。”在观察曹曰平展览时就会发现,不论是什么年龄的观众,似乎都可以在他的画作中找到乐趣,找到共鸣。他画“寨花”(海鲈鱼),画钙奶饼干(青岛人小时钟爱的零食),画“古力盖”(青岛方言,意为井盖)……相比于遥远的艺术想象和宏大的艺术主题,曹曰平更喜欢画这些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寻常事物。不过,恰恰是这些并不引人注意的事物,却蕴藏着人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最深厚的情感与记忆。这次的新展《狗一阵儿 猫一阵儿》中,曹曰平画的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猫猫狗狗,其神态与动作的真实呈现,也给观众一种更熟悉、更亲密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一幅题有“愉作”的画,“愉作”一词在青岛方言中是“愉快”的意思,画中一只毛茸茸的小猫咪蜷缩成一团,大大的“愉作”二字与小猫咪的慵懒模样完美适配,整幅作品显得格外舒适惬意、自然美好。艺术家徐冰在文章《齐白石的工匠之思与民间智慧》中有一个特别的类比,他认为齐白石的艺术有一种“波普”性(在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与精英艺术相抗衡的波普艺术,展现出了对日常物的关注,以及在图像复制上的探索)。这样有些“别扭”(徐冰语)的类比是为强调在图像传播视域中,齐白石的艺术与普通人之间所产生的紧密连接。尽管艺术家们所处时空不同,但是观者能共同感知到的,是艺术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
而“地才”,是多年前一位歌手在自己的专访中提及的词汇。或许相比于那些“天才”式的人物,这位歌手更愿意成为一个“地才”——她可以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反复训练,在脚踏实地的努力中,成为在耀眼舞台中央闪闪发光的那颗星星。“天才”这个词,有时候会着重于强调一位艺术创作者与生俱来的才华,从而忽略其背后那些异于常人的坚守和付出。所以,相比于“天才”的赞赏,“地才”或许更像是对艺术家曹曰平多年勤奋的肯定:曾见他每日都将自己的习作上传到社交平台,一年四季不曾懈怠练笔。日复一日笔耕不辍,将自己隐藏在一摞摞画纸的背后,将对家乡与艺术的情感全部诉诸于笔墨之间,这是对于艺术最诚挚的热爱,这也是对艺术初心始终如一的守护。
在人类群星闪耀的艺术长河中,曾出现过无数天才式的艺术家,我们似乎也更偏爱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们讲述他们颇具冒险与传奇色彩的人生。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也看到有这样一些艺术家,他们总能在平凡甚至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一丝甜。就像是曹曰平在一幅画中给猫猫的那句注释:“世界以痛吻我,我伸舌头。”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可爱态度,亦是对人生的。
(作者简介:宋寒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青岛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