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 > 文章详情

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导师组升级!复旦哲学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亮了

转自:复旦大学 2025-05-12 13:19:23

“这学期终于成为‘正式生’。我一定加倍努力!”春季学期,哲学学院首次批量推出的“本研融通”课程,让大三的吴嘉睿兴奋不已。早在一年前就旁听过《元伦理学》研究生课程的他,在选课系统开放的第一时间抢到了这门课。“元伦理学这个领域特别有意思,需要融合语言哲学、知识论等多学科基础。很多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常打破常规认知,越钻研越让人着迷。”对早已立志投身学术研究的吴嘉睿来说,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是在为自己的学术成长铺设“快车道”


“全国学科评估最高等级A+”,“全国首个建成应用伦理专硕”,“校内最早实行‘全员导师制’”,“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间累计在海外留学一年”……多年来,哲学学院有自我革命意识,也保持着与时代同频的行动力。在今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3.0版”中,作为试点院系之一的哲学学院有什么新动作


“这轮改革,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难题。”张双利解释,过去哲学学院虽有相应的资源倾斜,但沿用的是大致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的是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而此次改革中,学院提出本研融通、学术能力提升、全日制专硕建设等举措,既为学术研究输送拔尖人才,也为社会发展培育具有哲学素养的行业领军者。



“本研融通”课程体系好比立交桥


《政治学》读书会


“这堂课上的一些内容以前本科阶段老师就讲过了……”此前,部分本科阶段已在复旦哲学学院就读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


“的确,为了让本科不是复旦的同学迅速适应,部分课的内容存在重复或衔接不畅的问题”,张双利坦言。当前,学院正逐步调整“分阶段式”培养方案,重构原有课程体系,打造“本研融通”培养方案


2024年初,借力复旦本科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哲学学院在24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率先作了部分尝试。“一些比较前沿、新兴的学科,如艺术哲学、科技伦理、逻辑学等的本科生高阶课和研究生低阶课,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上,通过本研教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学分认定规则。今年,在全校整体推进本研融通的新架构、新系统下,学院之前的探索就可以开始更大范围推广。特别是针对本研融通培养方案,我们全面梳理了已有的分阶段课程,通过反复调研和讨论,按照长学制人才培养的学术脉络和能力图谱,对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整合。”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波介绍。


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复旦哲学学院的本科生才能参加“本研融通”项目?“当然不是。”徐波用“立交桥”形象地描述“本研融通”课程体系。学生好比从不同的口开上桥的车辆,“优秀的非复旦本科的同学,可以在半路加入这一体系,而复旦本科同学也有在中途切换通道的自由。”


提升学术综合能力

升级“导师组计划”


“老师不希望我们的论文只是为应付课程或修学分而写。”吴嘉睿表示,在三年的学习中他遇到的老师都极其重视同学的学术综合素养,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


“对针对性问题写说明文档”,“结课后继续办论文工作坊”“对选题到大纲到细节开展充分讨论”……尽管这些是哲学学院老师的日常操作,但每次看到如此细致的反馈,吴嘉睿和同学们都还是很感动。


来自吴嘉睿分享的微信朋友圈


“下一步是再强化针对性”,张双利说。学院将哲学阅读和写作课程改革作为学术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经过多轮深入调研,课程计划于下学期改版,考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推出不同版本。同时,《西方哲学史》等全学院的主干课,也会在其导论部分增加哲学阅读与写作模块。“让同学们更早一些动脑动笔,高年级时遇到文献阅读和写作任务时,就能轻松应对。”

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


多年来,学院坚持对外开放,通过与境外高校合作拓展学者关系网络,开展合作科研,引入全球前沿课程。学院还计划将原有的“导师计划”升级为“导师组计划”,同时设立“国际导师制度”


哲学学院在全校最早实行“全员导师制”,并实现了1:6到1:8的师生配比,同时通过科研实践项目、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将导学关系进一步深化。但学院没有停下脚步,由于目前的导学关系相对固定,特别是在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对专业导师的需求往往趋向于多元化、交叉化,为此学院提出“导师组计划”


“比如,对人工智能哲学、人工智能伦理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自由地组成相应的导师组跟学生组,做一些专题培养和交叉探索,”徐波说,“自然而然地,那些更契合学科发展趋势、更吸引学生兴趣的组,会汇集更多的导师和学生。”他表示,未来在“本研融通”方案正式施行后,长学制本科生人数将不断增长,“导师组”在学生的学术生涯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复旦哲学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整体已经是国内顶尖。”徐波表示,“不过,与部分海外高校哲学学科的前沿研究,比如硬核的人工智能哲学,以及在传统主干哲学的一些细分领域上,我们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下一步,学院计划在建立“导师组”的同时,增加“国际导师”角色。在学院教师和国际学者之间、学生和国际学者之间,打造长久的关系网络,不断扩大和建立更加紧密、更加有益于本科生培养的合作科研和教学空间。


应用伦理专硕将推出全日制

着力打造两大伦理版块


作为全国高校首个建成应用伦理专硕的单位,哲学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头。分管专硕项目的副院长尹洁介绍,当前该项目为非全日制,周末上课,学生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医院、互联网企业等。


从非全日制到全日制,课程体系会作什么调整?


“对非全日制同学,我们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需求教学。而在全日制项目中,更注重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领域前沿对接。”根据初步调研,学院将首先着力打造生命医学伦理、人工智能伦理两个版块。考虑在哲学学科外,全日制项目还会吸引其他文科、工科的同学,学院也为“补课”作了规划。


“如果本专业是哲学,要求学习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如果本专业就是医学或计算机方向,要修读哲学课程。”以人工智能伦理版块为例,尹洁解释,借助学校层面的AI大课建设,哲学学院计划把对全校开放的《具身智能引论》等人工智能基础课,纳入人工智能伦理方向的全日制专硕必修课中。“此外,我们也准备和相关院系开展合作,允许学生修读相关院系基础课。


“学术侧有‘本研融通’方案。我们还想打造‘本专硕融通’。”尹洁表示,按照原有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分流机制,细分领域的复杂知识学得太晚。“我们会进一步探讨相应学科交叉类课程前置的可能性。”


学文不赚钱?在就业前景方面,尹洁结合自己的观察,给出否定答案。“尤其是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新兴岗位,市场需求很大。很多企业都在高薪聘请。”面对这一新兴交叉领域,她表示,无论是对非全日制还是全日制学生,经过本轮课程体系改革,学院都能为同学们提供切换职业赛道的机会


部分实践基地和实验室


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实践”是最核心的特色之一。“应用伦理的学习尤其需要‘在地化’能力”,尹洁说。“比如,医患共同决策中涉及的伦理框架,中国的情况就跟海外不一样。”为强化生命医学和人工智能两大版块的实践教学,学院近两年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建立实践基地。期待推动应用伦理研究落地,在关乎人类未来的全球性问题的探索中发出中国声音。


谈到未来的学科发展,张双利认为,跨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需要各学院真正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展深度合作。“理工科学生如果能有深度的人文思维和社会关怀,就不只是技术人才,而可能成为‘大科学家’。


在她看来,要培养这种开创新领域、制定新标准的人才,光靠通识课不够,需要通过双学位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融汇贯通。“我们期待与其他学院加强合作,一起探索更灵活、更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李怡洁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李怡洁


编       辑


李怡洁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