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忽视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对血管的伤害。
那么,哪些习惯会加速伤害血管?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一起来看↓↓↓
01
年轻人常做的3件事
正在伤害血管
■ 高糖膳食
每日奶茶、甜食不离身旁,即便熬夜也要加餐吃夜宵,这些不良习惯会持续侵蚀血管内皮,致使血管壁变得“凹凸不平”。
■ 高脂高胆固醇膳食
例如频繁食用炸鸡配啤酒、汉堡加烧烤,血液中的脂肪就好比污水里的泥沙,专门在受损的血管壁处“沉积扎根”,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血管挤压得如同“狭窄小径”。
■ 长期久坐与熬夜
长时间久坐不动、熬夜追剧,会使血管弹性减弱。在此情形下,心脏只能加大动力泵血,高压的血流便可能将血管壁冲击得脆弱易损。
02
不能忽视的4个血管“求救”信号
▼四肢发麻与间歇性跛行
若你时常察觉手脚冰凉或出现麻木感,很可能是四肢血管发生阻塞。
血液不仅承担着输送氧气与养分的关键职责,还会将体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身体各处,以维持适宜的体温。当血管内胆固醇与脂肪不断沉积,血管通路逐渐狭窄,血液流通受阻,便会导致手脚无法充分获取热量与氧气,进而引发冰凉、麻木等不适现象。
而在运动期间,肌肉对血液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供血匮乏还可能致使腿部产生酸痛、乏力之感,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经短暂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若想初步自测四肢血管的健康状况,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平躺于床,将双腿缓缓抬起至与床面呈45度角,保持该姿势1 - 2分钟,仔细留意腿部颜色的变化情况。若腿部颜色基本维持原状或仅轻微变浅,则属于正常现象。倘若腿部明显泛白、发凉,放下双腿后又呈现紫红色,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注意:冷、贫血或患有甲减可能影响结果
▼头晕头痛与视力模糊
倘若血管发生淤堵,脑部供血量不足,就可能诱发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随着堵塞程度的不断加重,还可能出现平衡失调、肢体绵软无力,甚至引发痴呆与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若想快速识别脑血管是否存在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观察面部表情:面对镜子展露笑容,查看是否有一侧嘴角下垂、无法正常上扬。
测试手臂力量:闭眼后平举双臂并保持10秒,留意是否有一侧手臂不受控制地下垂。
检查语言能力:清晰流畅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判断是否存在口齿含糊不清的情况。
提醒: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异常,建议立即就医,即使症状短暂消失也要就医
▼胸闷气短与异常疲乏
血管发生堵塞,心脏便会陷入“动力不足”的艰难境地。
起初,可能在快速行走、攀爬楼梯、搬运重物之后,会明显感到胸口发闷、紧绷或有压迫性疼痛,原本轻松自如的家务活动也开始变得力不从心,同时还会伴有冷汗直冒、恶心欲吐等症状。
若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衰竭以及心肌肥厚等病症,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突发性疾病。
若怀疑心血管方面存在问题,不妨试试这个简易测试法:
静坐休息5分钟后,同时测量双臂的血压数值,并计算高压之间的差值。若双臂高压差值<15mmHg,则属于正常范围;若双臂高压差值≥15mmHg,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需注意:测量血压时姿势不当,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全身性表现
除了上述身体局部所表现出的症状外,血管不健康、出现堵塞情况时,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的问题。
例如,总是感觉疲惫不堪、浑身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伤口愈合速度异常缓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伤口,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身体轻微磕碰就容易出现淤青;皮肤变得干燥、起皮、瘙痒难耐等,这些都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发出的信号。
03
这几招血管“抢修计划”请收好
1
饮食调控优化
减少摄入易致血管堵塞的食物,像油炸类食品、加工类零食、果干蜜饯、含糖饮品、腌制类食物等。可适量增加以下食物的摄取:
燕麦、糙米等全谷类食物;
富含花青素的蔬果,例如蓝莓、紫葡萄;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以及虾类,有助于溶解脂质沉积物;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如核桃、杏仁;
黑木耳中的木耳多糖(此处原文“木耳糖”可能有误,一般指木耳多糖)可吸附多余脂质与体内废物,一定程度上延长凝血时间。
此外,清晨起床后可饮用一杯温水。睡前1小时适量饮水,有助于预防夜间血液流速过缓。
2
坚持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堪称血管的天然“扩张剂”,建议每日开展30分钟有氧运动,例如游泳、骑行、跳绳等。若时间紧张,也可进行碎片化运动,如上班期间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一次,上下班途中快走10分钟。
3
注重情绪调节
长期处于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神经调控出现异常,致使血管持续收缩、末梢血液循环变差,进而出现头晕、手脚冰凉等症状。
4
局部升温
倘若偶尔出现手脚冰凉等血液循环不畅的状况,也可通过泡脚、搓手等局部升温的方式加以缓解。泡脚时间宜选在睡前1小时,时长控制在15 - 20分钟以内,水温建议保持在40℃左右。
5
定期检查
常规血脂检查:20 - 40岁的健康人群,可每3 - 5年进行一次检查。
血管功能专项筛查(包括颈动脉超声、踝臂指数检测、冠脉CTA):40岁以上肥胖人群、有家族病史者,可每年进行一次检查。糖尿病患者和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每3 - 6个月需检测一次。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的人群,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调整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监测。
资料| 央视新闻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