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两所普通幼儿园的转型启示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5-12 07:32:48


穿过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居民楼群,一片耀眼的色彩突然撞进视野——吴泾第二幼儿园的彩虹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在上世纪90年代吴泾二幼建立之前,这里居民的孩子大多需要穿过马路,到对面小学的托幼部上学,随着它的落成,龙吴路以东小区的孩子拥有了崭新的幼儿园。

如今,30多年过去了,随着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学前教育领域首当其冲,幼儿园正面临新的挑战。像很多“上了年纪”的幼儿园一样,吴泾二幼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翻新中寻找着教育的新路。

一所条件有限、设施陈旧的学校,该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家长更多信心?”园长何金奎在巡视校园时无数次叩问内心。

“老旧”幼儿园逆势而行
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
踏入吴泾第二幼儿园,尽管外墙色彩依旧,却难掩岁月的痕迹,橡胶操场的颜色因为磨损变得暗淡,一些地方甚至露出了水泥底面——30多年的岁月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曾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笑声在操场一隅回荡,站立一旁的何金奎却显得有些忧心忡忡,“1237.15平方米的空间中容纳着238个孩子,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

为充分利用空间,幼儿园几乎将每一个角落发挥到极致:将草地绿化区域转变为户外运动场地,利用边角空间开发出玩沙玩水区,将楼梯间改造成阅读区,甚至将教师办公室让渡为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尽管如此,各类教学项目与课程在环境限制下仍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上海全面启动建设“高质量幼儿园”,何金奎的眉头逐渐松开了。

2023年起,上海市启动高质量幼儿园建设以来,众多老旧幼儿园办园条件持续得到改善。闵行也为所有“老旧”幼儿园定下了目标:截至今年年底,家门口的幼儿园将全部建成办园管理规范有序、教师队伍素质优良、保育保教质量较高、场地设备投入有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高质量幼儿园

吴泾二幼在2024年经历园舍大修后,经区教育局和吴泾镇反复盘整教育资源,今年拟将一所小学校舍纳入吴泾二幼未来规划的蓝图中,成为其分园

这里特别大,我太喜欢了。”站在离幼儿园百米之外的塘湾小学,何金奎告诉记者,等到今年6月份这里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这块历经两所小学流转的教育用地将完全属于吴泾二幼,“我们要把这里重新设计,变成孩子们的乐园,这片操场将变成起伏的山坡,孩子们可以爬上、爬下和钻洞,这片茂密的树林将成为孩子们的野外营地,此外还有绕园一圈的骑行道。”

何金奎站在即将启用的新场地上,无限畅想

其中,很多创意是他从已经完成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的梅陇梅锦幼儿园“偷师”来的,最让他心动的就是“小山坡”和“骑行道”了,“草地、塑胶等不同材质活动场地,平地、小山坡等高低变化的地形,自由地玩沙戏水的游戏区,会带给孩子们全新的体验”。

为更好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需要对原本按小学标准设计的教室进行适幼化空间重构,“这几堵墙要敲掉,让老师的目光不留死角,看到每一位孩子的情况,每一个班级也会拥有独立的教室、午睡室和卫生间,不仅以往‘一室三用’的情况彻底改变,还为以后的教学环境预留了更多空间和更大的可能。

在生源减少的今天,幼儿园为何还会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成本,去拓宽校舍、进行空间变革?

家长对于优质、均衡的教育需求并没有因此下降,当前反而是我们追求高质量的最佳契机。”面对记者的疑惑,何金奎坦然回应,除了满足3—6岁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幼儿园也在逐步解决2到3岁入托需求。“与之相对的,我们还需要更多且更专业的师资和保育队伍,打造一个安全、美丽的‘儿童乐园’只是第一步。”

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从吴泾二幼向西4公里,塘湾中心幼儿园的“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已从图纸走向现实,“幼儿发展优先”的理念无声地流动在园内的每个角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何金奎所畅想的“儿童乐园”全貌。

塘湾中心幼儿园新旧园所对比

孩子们走过吱呀响的木桥,在水池中开凿河道、运水引流,当玩耍结束后,孩子们则坐在水池旁摆列好的小座椅,开启一场生动的关于“水与沙”的反思。种植区里是孩子们亲手种下的葡萄与蓝莓,操场一会被排布为足球场,一会排布为曲棍球场、篮球场……

我喜欢现在的幼儿园!”“我们在这里踢球、攀岩、挖沙子、搭城堡。”“我们刚刚挖了一条黄浦江!”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努力表达着他们对焕然一新的幼儿园的喜爱。

孩子们画笔下的幼儿园

完成空间上的升级后,这里正在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用园长汤军红的话来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名为“高质量”的新路是什么?这位从教30余年、先后为两所幼儿园申报成功示范园、一级园的园长有着独到的见解,“不论是过去的评价标准,还是如今的高质量幼儿园,幼儿园要想更上一个台阶,必须充分发掘自己的问题,从而寻找到适合自身、更有亮点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例如,在以前的幼儿园中,水与沙在物理关系上是分割的,而新改造的“沙水池”的设计和相关课程,将水和沙揉活,让孩子在与沙水之间的互动中,无限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

其实包括像种植区、球场等很多新设计,都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改造,不仅孩子要更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同样也要转变理念,变主导者为观察者,及时捕捉孩子展现出的兴趣点并进行支持,寻找更贴切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

你能想象,小小一颗蓝莓,可以在孩子们头脑中掀起多大的风暴?”区骨干后备教师李佳讲述了一个“蓝莓”的故事:孩子们亲手种下一株蓝莓,期待着果实成熟,他们写下了呵护蓝莓成长的观察日记,然而这一天,蓝莓却被小鸟啄食了,所有孩子都为此伤心遗憾。

在“如何保护蓝莓”的讨论中,他们想出了用网兜罩住、搬进室内、制作稻草人等想法,彼此反驳、相互论证,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知识在不知不觉间习得,批判思维与沟通能力得到培养,兴趣与创造力得以激发

自由的童年,是玩遍了幼儿园的快乐。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留住这份快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良好的习惯,发现个人的兴趣,培养优秀的品质,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汤军红总结道。

激发区域“内生动力”
幼儿园发展不是孤军奋战

什么样的幼儿园,是“高质量”幼儿园?这三个字是否意味着所有幼儿园要达到某种统一的高标准?

对此,上海学前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何慧华解释道,“幼儿园评估模式与以往大不相同,甚至是颠覆性改变,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无论是行政、教研还是督导等,都更关注幼儿园发展的过程评价,鼓励引导园所自我评估,激发幼儿园的发展主动性。”

不设标准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而是将单一幼儿园的发展指标,转变为一个区共同努力要达成的目标,每一所“幼儿园”的发展都不是孤军奋战,“每一次关键会议,都会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到场,专家资源也会向有需要的幼儿园倾斜,共同帮助这些幼儿园在普及普惠的关键指标上进行改造,支撑和助力其健康成长,从而达成‘成就每一个’。”

其实,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生源减少就意味着教育需求的降低。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儿童发展与家庭早期教育的学者,何慧华认为,当前已经度过了人口高峰期,教育回归常态,教育需求也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我们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时考验的,更是每个区、每一所幼儿园的内生动力。何慧华比喻道,“现在不是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幼儿园,而是用自己的尺量自己。”每一所幼儿园成长轨迹、地区资源和面临问题各不相同,各区扶持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闵行的学区幼教联盟、浦东的集团化,幼儿园需要在发掘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其间,一支由上海市特级园长、正高级园长、各区教研员等专家组成的支持团队,将始终为其提供陪伴式指导。每到一所幼儿园,专家们如同一颗颗“教育雷达”,扫描并诊断着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从园长教育理念到师生互动模式,从户外运动安排到学生整体状态,通过沉浸式观察和动态追踪,协助幼儿园制定长短期规划。

如今,小山坡、沙水池、骑行道、种植区……这些充满童趣与探索性的硬件设施,正逐渐成为幼儿园的“标配”,区域、专家的支持与教育理念的革新,赋予幼儿园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每一所幼儿园,都疾速奔跑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不知不觉,逐渐与“领跑者”齐平。

教育优质均衡普惠,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闵行乃至整个上海正以实际行动全力推进的教育使命。它不是简单粗暴地淘汰薄弱园,而是全力为每一所渴望发展的幼儿园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举措立足于提升人口质量的长远布局,不仅满足了家长对“就近入好园”的迫切需求,更是对国家人口战略长期投入的积极回应。

“从我家阳台探头就能看到幼儿园。”在采访中,一位塘湾中心幼儿园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送来这,我很安心。”这种家门口就能找到“安心感”,或许正是上海推进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的初心所在

记者:宿铭珊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