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到25日,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举办“诚信纳税护航特色行业发展”媒体税务行活动,邀请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山东多个地市,实地走访企业车间、研发一线,倾听企业心声,见证税惠落地。齐鲁大地上,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一批细分行业在税惠政策和精准服务的护航下正蓄势突围,税收助力企业敢投入、能创新、快转型的故事接连上演。
着眼“陆”地智造,赋能“专精特新”强支撑
来到采访的第一站潍坊高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纷纷向记者反映“合规经营”给他们在便捷享受税惠、增强融资能力等方面带来的好处。
这些企业受益于当地税务部门推出的“动态跟踪——靶向修复——长效护航”的纳税信用全周期服务,这一举措让广大企业切身体会到了“信用有价、合规增值”的发展逻辑。
“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给我们参与招投标项目、银行授信等业务提供了一张‘入场券’。”在走访座谈会上,科乐收农业机械(山东)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赵同军对纳税信用等级带来的好处如数家珍。
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商德国CLAAS集团在中国建立的亚太地区研发和制造中心,该公司已在山东扎根十多个年头,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世界一流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牧草打捆机、大型拖拉机等高端农业机械装备,连续6年被评为“纳税信用A级企业”。
连续8年获得“纳税信用A级企业”的金永和精工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绍森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合规不是束缚,而是发展的底气。”凭借这张诚信招牌,该企业在发票领用、涉税事项审批等方面享受到多项便利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运营效率。
瞄准“空”天前沿,助推航天产业加速腾飞
4月23日,记者团来到九天行歌(山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名工程师正对着几块带有弧度的金属材料进行细致操作,这些材料将成为贮存火箭推进剂的容器,随之飞向蓝天。
近年来,随着“商业航天”热潮升温,东方航天港项目在烟台海阳落地生根,形成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完整架构。至今,已支持完成10次海上发射任务,送89颗卫星入轨,标志着我国在海上商业发射领域稳居前列。
在这里,记者们亲眼见证了航天产业集团化作战的场面,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上,分布着从前端火箭生产制造到下游空天信息应用服务的众多高精尖的产业链企业。
空天产业“跑得快”,税务服务也“跟得上”。记者了解到,为了助力航天企业轻装上阵,当地税务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组建专家服务小组,提供个性化政策辅导,确保企业能第一时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礼包”。据了解,东方航天港累计缴纳税费超3100万元,享受各类退税和优惠超4000万元。
从海上发射平台到陆地制造体系,烟台海阳正以产业集群化、服务精细化推动空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税收力量正成为企业腾飞的重要支撑,为“星辰大海”的征途提供坚实后盾。
奔赴“海”洋深蓝,护航蓝色经济扬帆远航
“税务部门知道我们船舶制造行业先期投入大,所以精准给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辅导,对于我们一些投入的设备给予一次性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了大约200万元以上的所得税,为我们后续智能化、绿色化的再投入奠定了基础。”威海芜湖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柏龙栩告诉媒体行记者。
4月25日,媒体税务行来到最后一站威海。威海是我国重要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仅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聚集了规模以上船舶及海工装备及配套企业21家,其中很多属于新引进项目,2024年5月投产的威海芜湖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为护航特色产业发展,当地税务部门聚焦海工装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自立项开始,与财政、住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项目信息共享与整合利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时更新信息,对工程进度、资金流动与政策适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跟踪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的涉税需求,确保从风险预警到政策落地,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山东泰昇海缆有限公司也是本次走访的重点之一。作为国内单体最大的海底电缆研发制造基地之一,总投资超30亿元。税务部门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联动,为其协调临港土地资源,优化项目落地路径,并“量身定制”税务辅导,从发票申领、财务核算到税收政策适用全流程跟进。
5天的媒体税务行活动,记者们以脚步丈量改革深度,用镜头记录服务温度,在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中,看见山东各级税务部门以精细服务之“笔”、税惠政策之“墨”、风险管理之“尺”,为山东特色行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大众新闻记者 付玉婷 通讯员 孙仕月 刘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