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应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系统进行的儿童Ladd手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矫治术)。这一手术不仅标志着利用国产智能手术系统在儿童高难度微创领域的重要突破,也为儿外科高难度术式的微创化探索开辟了全新路径。
复杂操作一人完成,国产蛇形臂单孔机器人展现硬核实力
患者为一名5岁儿童,因确诊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需行Ladd手术进行索带松解、全径小肠复位、全肠道重排与阑尾切除。
Ladd手术是儿外科腹部手术中操作范围大、精度要求高的术式之一,需从十二指肠至回盲部完成肠管解旋与复位,同时调整肠道排列,将小肠置于右侧腹腔、结肠移至左侧。手术中需避免重要血管,保证肠管血运,技术难度较高。
在术锐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普外科朱海涛主任医师团队通过仅2.5厘米的脐部切口,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出血仅2毫升,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术锐蛇形臂单孔机器人配备四肢灵活的蛇形机械臂,具备360°多维度操作能力,可在狭小空间内实现稳定、精细的组织分离与缝合。术中,朱海涛凭借对三支机械臂的娴熟灵活地切换应用,全程独立完成全部操作,无须助手协同,同时展现出国产SP手术系统优越的人机适配性与操作流畅度。
过去,儿童复杂消化道畸形手术术式多为传统开放式或多孔腹腔镜术式,手术操作空间性、精确性与微创性往往无法同时满足。而随着国产机器人逐步进入儿童微创领域,尤其在Ladd术这种兼具“视野挑战”与“操作跨度”的术式中成功实践,预示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已具备推动“儿外复杂术式常规微创化”的临床基础。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组织脏器更具脆弱、管腔狭小、血管纤细等特性,手术操作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小儿外科手术的精准性要求更高,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当前,主流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需要在患儿腹壁上建立3~5个操作孔进行手术,对儿童患者来说创伤并未减少。此外,多孔腔镜机器人的皮肤切口间需要5-8cm的间距,这容易对患儿皮肤造成牵拉。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为儿外科微创手术带来了新的选择,术锐机器人独有的蛇形手术臂展开所形成的手术操作三角可实现任意方向灵活弯转,能在腹腔内完成各种复杂精准操作。
朱海涛表示:“这次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国产单孔机器人系统的信心,也为未来将更多复杂儿外手术纳入微创方案提供了实践路径。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临床探索,推动中国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儿科领域实现从‘可用’到‘优选’的跨越”。
“中国智造”迈向儿童精准微创治疗前沿
术锐机器人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平台,其突破性的单孔蛇形臂结构与灵活度、精准度并重的操作系统,正在逐步实现“高难度微创手术国产替代”的临床落地。尤其在儿童这类对术中创伤控制、术后恢复要求极高的群体中,国产机器人的不断验证与成熟,意味着未来有望在更广泛的病种中实现普及应用。
随着中国制造不断崛起,小儿外科微创手术也正迎来新的时代拐点。上海市儿童医院作为中国成立最早、上海市业务量位居前列的儿童专科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一直致力于儿童健康与疾病预防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实践。医院为充分发挥儿科优势资源,促进高质量、有市场前景的成果产出,围绕“精准诊断”“基因治疗”“健康管理”“数字诊疗”“器械研发”等领域,主动寻求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本次单孔手术机器人手术应用得益于医院“单孔手术机器人国际创新示范中心”医企合作平台的支撑。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平台与上海市儿童医院Pierro小儿外科疾病转化研究中国实验室,中心瞄准智能微创外科领域前沿,开展智能外科器械研发及临床转化研究,共同推动小儿外科微创外科领域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技术及先进器械的原创性研发、临床转化与应用示范。
(信息来源:上海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