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带你走进崇明区几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5-08 13:19:17

上海目前有1300多家农家书屋,更多新的乡村阅读公共空间正在成长,在广袤的土地上重新定义着阅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崇明区几家“农家书屋”,去看看“阅读+”的场景如何在美丽的生态岛上打开。

读者:在岛屿读书是我们的日常



油桥村农家书屋

“有空就一定会去书屋!”崇明区竖新镇油桥村里,78岁的村民宋海珊几乎每天都要去农家书屋读报纸。他关心时政、经济与科技,专门将最关注的内容剪下来,制成剪报册。“我这些年来最关注‘氢能源’,这个技术发展得很快。”宋海珊边说边打开剪报册,最上层一份《文汇报》头版文章《山海氢:立志成为绿色氢能领域“英伟达”》的切片映入眼帘。

油桥村农家书屋安置在有着130余年历史的老宅里,这里依托当地文化名人、清朝探花沈文镐建设成文化展馆“沈探花馆”,供游客探访,更重要的是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片文化休闲的综合空间。“村里老人有些不擅长用智能手机,不少喜欢读书看报的,每天都来。”油桥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告诉记者,村内老年人口多,常住人口约2500人,60岁以上老人达上千人,很多像宋海珊这样热爱读书看报的老人有“乡贤”的气质,带动着村内的阅读热情。书屋的服务范围超越本村,其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阅读环境时常吸引附近村庄、相邻省市的读者前来。书籍定期通过镇图书馆流动、交换,书屋每日不同时段安排有阅览、读书沙龙等活动。

“我家就在书屋前面一栋,位置好近,书屋就像我家书房一样。”宋海珊告诉记者。家里正对着“沈探花馆”的位置,退休后他在家里开辟了一片“上海民间文化博物馆”,将收藏的不同年代的粮票、家具用件、五金器械等分门别类地展列起来,还经常会在农家书屋志愿篆刻,暑期来书屋上“假日学堂”的中小学生们时常被他吸引。

农家书屋服务的不只是银发群体。在港沿镇园艺村农家书屋,因其黄杨产业发达,书屋内除去常规文化类书籍,还额外引入了种植技术、盆景剪裁、法律援助等相关书籍;少儿图书区地上铺设了软垫,供小朋友随处坐下阅读。“阅读并非唯一目的,今年元宵节很多小朋友来做灯笼,他们自发地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似乎是读书的‘实体化’。不一定非得在这里看书,在手工中寻找知识,也是我们很开心看到的。”农家书屋负责人介绍。

润物细无声,农家书屋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文化阵地的作用。因独特黄杨木造型而前来的游客,可以在书房中阅读小憩;当地黄杨木产业培训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办;这里同样还是书画社、摄影社、女性交流空间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作为上海市首批示范性农家书屋,园艺村农家书屋每年至少开展12场文化活动。产业发展了,文化配套不能少,用园艺村居民的话来说,“这里热闹,有文化气息,不是空荡荡的房间”。

书屋主理人:农家书屋要“个性化定制”

农家书屋要“个性化定制”


农家书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旧模样,更多书屋主理人让它们变得更有“个性”。

梦麟书房

在崇明区长兴岛有一处梦麟书房,一对夫妇在崇明扎根十年,在这里开着读书会。从2023年3月开始,每周一场,徐赐阳与朱颖夫妇做领读人,读《诗经》《飘》等中外经典,也读《寂静的春天》《一个长江:从雪山到海洋》等生态环保作品,“除去日常,节日节气等重要节点我们也必定要读书,面向岛内居民开放报名,一般容纳20组家庭左右,几乎是场场爆满。”朱颖告诉记者。每期读书会后还会配上特色活动,人们学着用唐代“花蜡相融”技艺制作古法桂花香膏,或制作微缩版“长江生态系统”,或用废弃咖啡渣制作环保画,再或上点绒绣非遗手工课。

既读书,也读人。“农家书屋也可以紧跟潮流,一杯咖啡、一餐饮、一本书,在这里能吃能喝能阅读能社交,是家门口的好去处。”在这对夫妇的眼中,梦麟书房与阅读会原生于岛上,充满活力。徐赐阳拿出岛上特产的橘子酒,“年轻人喜欢喝,附近很多企业员工会过来,周末市区的读者也会过来‘度假’”。徐赐阳更是专为咖啡馆设计融合长兴岛农渔业的“鸭子”标识,供读者打卡,打造本地文化IP,“我们想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做综合性的文化空间”。

梦麟书房分为两间,一间融合餐饮、休闲等公共空间,设有高低桌椅;另一间更私密些,适合人们坐在书桌前围读。相同的是,四处围绕书架,架内书籍满是被读者捧过的痕迹。梦麟书房自有约5000册书,另有1000余册来自镇图书馆支持。这对夫妇说:“我们期待读者在这里读到更多书,将来做一个‘书的漂流’,读者可以用自己的书来这里换一本‘枕边书’或一杯咖啡。”在这对夫妇看来,农家书屋可以无限扩展,徐赐阳还有过畅想:“这里风景好生态美,未来有可能有人会在书房里求婚。”

椿萱·壹琳文化空间

周末,竖新镇的花开了,不少春游赏花的游客们走进这里的“椿萱·壹琳文化空间”,不经意间遇见美好。这一书屋来自主理人庄建铜,他曾被外滩的读者书店打动,“原来书店也可以这么美”,便开始在宝山区美兰湖打造文化空间,又在崇明区竖新镇打造新的农家书屋。在这一处脱胎于慈善超市的老式平房,除去读书,每买一杯咖啡都将有1元为慈善“续杯”,支持当地的助老、助残及助农。

“慈善+农文旅”,庄建铜看到了崇明与市区交流的另一种可能性。书屋中有些特别的工作人员,他们坐着轮椅,抑或用手语交流,这是来自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残障人士。在书屋另一侧,还有充满童真的戳戳绣、崇明非遗土布兔子等手工艺品,皆出自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之手。此外,空间还为在地创业青年打造“椿风习习读书会”,推动青年交流与创业项目孵化。庄建铜认为,这是为特殊群体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更是一次崇明本地传统文化、文旅发展的集中展示,“我们在尝试用不同的模式,服务更多百姓,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文汇报

编辑:焦倩倩

责编:李琳、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