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2025年第5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转型危机与制度重构”、“家与新媒介的研究及方法探索”、“基于实践理论的中国深度报道信源署名研究”、“媒介表达中的苦闷感与意义再造”、“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超越新闻泰勒主义: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转型危机与制度重构
史安斌、郑恩在《超越新闻泰勒主义: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转型危机与制度重构》(《青年记者》,202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通过跨国比较与多学科交叉并整合全球人工智能新闻业权威报告,首次提出“新闻泰勒主义”(Journalistic Taylorism)这一概念,以揭示当前新闻业所面临的三重制度性危机:其一,算法介入导致生产流程高度标准化,造成记者“去技能化”与职业异化;其二,平台依赖通过“算力—API—数据”闭环塑造“数字封建主义”(digital feudalism),迫使媒体向科技巨头输送“数据贡赋”;其三,“可见性剥夺”与“算法规训”重构公共领域,令社会认知呈“带宽压缩”,多元叙事被同质化内容取代。针对内部流程、技术垄断与公共价值失范三大层面,提出“制度—技术—价值”三维治理视角,并强调“数字公地”建设在破除垄断、推动新闻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数字之家”:家与新媒介的研究及方法探索
孙信茹、郭晨在《“数字之家”:家与新媒介的研究及方法探索》(《新闻界》,202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不仅重塑出家庭空间的新样貌,还与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的改变紧密交织。文章重点解决如下问题:什么是新技术情境下的家?数字技术为家研究带来何种实践方式和理论视野的变化?研究认为家正在逐渐转化为“数字之家”,这种新形态具体可以从家庭空间的拓展、家庭成员与技术的关系、交流互动与亲密性技术、流动家庭中的数字技术使用等层次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数字之家”的研究取向与方法,即引入家庭的整体性取向与嵌入性方法、重视历时性的日常生活研究、还原家庭内部生活经验与个体。“数字之家”不仅可以构成分析和理解新媒介技术重要的文化视角,也可以成为建构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方法尝试。
“实名是惯例,化名是例外”?——基于实践理论的中国深度报道信源署名研究
白红义、陈炜漫、谭慧琳在《“实名是惯例,化名是例外”?——基于实践理论的中国深度报道信源署名研究》(《新闻大学》,202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在我国,新闻信源署名逐渐出现化名常态化的趋势。文章基于实践理论,从关系性和过程性的视角关注和考察中国深度报道从业者的信源署名实践。研究发现,信源署名实践是新闻从业者与信源双方不断沟通与协商的活动过程,因信源、报道和机构类型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部分从业者将化名视为争取更多信源的条件、承诺以及双方建立暂时性信任的基础,并形成相应的反身性认识来正当化化名常态化的趋势。受限于多种因素,坚持实名更多地变成维护固有认知、主张新闻权威的“口头处方”,以及规范化和正当化新闻从业的一套话语。作为微观的新闻实践,信源署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流变的新闻从业者—信源关系,并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相勾连,触及对新闻业社会角色的想象与体认。
从“潘晓来信”到回望“潘晓”:媒介表达中的苦闷感与意义再造
张宇然、周海燕在《从“潘晓来信”到回望“潘晓”:媒介表达中的苦闷感与意义再造》(《新闻记者》,202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公开表达从革命年代走向后革命年代精神苦闷的“潘晓来信”,被誉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过往研究虽对这一事件所负载的青年苦闷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鲜少关注媒介在其中的塑造力,也较少涉及该事件的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持续、转换和断裂。文章以此为研究起点,采用文本细读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苦闷感以及当代青年回望“潘晓”的公开情感活动进行考察,讨论由媒介型构的情感表达如何形塑共同经验。研究发现,无论是80年代经由大众媒介聚焦的“潘晓”苦闷,还是今天经由数字媒介连接的新一代“潘晓”苦闷,作为公共对象的苦闷都通过主体的自我揭露形塑共同经验,在有类似情感的年轻人中塑造群体认同。不同之处在于,大众媒介通过提供固定视点的方式形塑着集体苦闷的感知框架,数字媒介的流动视点则决定了它捕捉到的是在每个当下不断生成的感受。另外,当代青年借助“潘晓来信”争取苦闷情感的表达正当性,一方面将其有效因素作为重构人生意义的文化资源和情感力量,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分裂再生的话语符号讲述“资产社会后来者”的困境,在与“老一代”的话语博弈中呈现出苦乐交织的感觉结构。其间统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希望叙事具有疗愈和补偿功能,是主体为应对日常生活的僵局所采取的防御策略。
交往语境中的社交机器人: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
韩秀、张洪忠、斗维红在《交往语境中的社交机器人: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中指出:如何看待社交机器人的机器人格?文章以社交机器人小冰为例,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展开研究发现:在机器人格的先赋性方面,生产者通过构建人物背景与基本属性进行画像赋予,通过具体语境下海量数据训练进行语料赋予,通过从单一文字到多模态交互呈现进行感官赋予;在机器人格的后致性方面,用户特性主要决定社交机器人的态度和喜好,粗糙的情感标签和算法框架背后需要用户的再加工,机器人格的生成目的是达成可信的人机交互。最后基于机器行为范式对机器人格先赋性与后致性之间关系展开讨论。
新时代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的历史脉络与理论基础
陆洪磊、赵晋乙在《新时代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的历史脉络与理论基础》(《青年记者》,202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既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中推进大舆论场治理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丰富内涵的实际应用。从历史脉络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将新闻宣传与群众舆论相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学理角度分析两者的特征分野、概念共现和研究统合的学科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支持国家发展的互联网环境治理与新闻舆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