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水务海洋 > 文章详情

走近一线排水人丨杨龙:加速国产步伐 打造智慧标杆 亲历全地下式污水厂“暗夜守护者”成长记

转自:上海水务海洋 2025-05-07 19:31:41

杨龙

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泰和污水处理厂

在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泰和污水处理厂,杨龙带领团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地下血脉”。作为全国最大的带调蓄功能全流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这里每天处理的污水量达60万吨。杨龙的工作,就是让城市浊流重焕清冽,用技术创新为申城碧水蓝天筑牢防线。

破局“洋设备”:

从“水土不服”到“上海样本”

泰和污水处理厂的地下空间犹如一座精密运转的“工业迷宫”,所有设施设备均在地下11米深处运行,管理难度与危险系数远超传统污水处理厂。杨龙在参与建设的一、二期工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在与进口设备的“较量”中,练就了自主创新的硬核本领。同事们戏称杨龙是污水处理厂的“猫头鹰”——总能在暗夜中精准捕捉设备隐患,用创新“利爪”破解技术难题。

调蓄池液动闸门的国产化改造,堪称杨龙团队的“经典战役”。这扇有足球场球门大小的进口闸门,曾是厂区的“心腹大患”:频发故障且因依赖海外备件,每次维修都要耗时数月,极端天气下更可能引发污水冒溢危机。杨龙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池底,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完成精密勘测,自主设计核心部件,成功实现油缸、传感器等关键组件的国产化替代,并同步开发本土控制程序。改造后的闸门不仅可以实现远程精准控制,每年还为企业节省110万元维修成本。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成为行业设备国产化改造的“上海样板”。

革新处理工艺:

从“异味困扰”到“超净空间”

传统污水处理厂敞开式格栅产生的刺鼻异味与有毒气体,在全地下空间中尤为棘手。面对硫化氢中毒风险与栅渣处理难题,杨龙团队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技术攻坚。

通过200余次模拟实验,团队首创栅渣全密闭压榨烘干输送系统——从格栅抓取到终端处理全程封闭,配合智能除臭装置,彻底消除异味与安全隐患。这项技术不仅将栅渣处理效率提升40%,更实现“减污降碳”双重突破,为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

数智新征程:

从“人工巡检”到“黑灯工厂”

在数字化浪潮中,杨龙带领团队打造了行业首个“数字工艺员”系统。他们将二十年运维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让“智慧大脑”实时分析1000余个监测点位数据,自动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系统投用后,极大地降低能耗,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为建设“无人运行、有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奠定坚实基础。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入选住建部示范案例,更吸引全国30余家同行前来取经。

作为企业内训师,杨龙在“污水污泥运行韧性工作站”培养出32名复合型技术骨干,主导编制的40余项企业标准成为行业技能提升的“百科全书”。目前,厂区技术工人持证率提升至85%,越来越多“猫头鹰”在暗夜中守护着城市的排污命脉。

如今,站在地下11米的设备廊道,看着清澈的再生水缓缓流出,杨龙更加坚信: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守护碧水的承诺,每一份创新成果都是献给城市的答卷。未来,杨龙团队将继续以匠心为笔、以科技为墨,在国产化创新与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好。

排水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