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失眠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中医科巫继皇,从中医视角探讨失眠的成因、证型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容易醒来等症状,长期失眠还可能伴随头晕、乏力、心悸等健康问题。中医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阴阳失调”,尤其是“阳不入阴”。这一理论与自然界阳气变化密切相关,当人体阳气无法在夜晚顺利入阴,就会导致失眠。中医将失眠分为5个证型,巫继皇说,包括肝火扰心型、 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和心肾不交型。这些证型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紧密相关,如肝火扰心与肝气郁结有关,心脾两虚则与气血不足相关。每个证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表现,如肝火扰心型表现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而心脾两虚型则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暴饮暴食、辛辣油腻食物、睡前饮用浓茶或咖啡等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会耗伤肝血,影响睡眠。情志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扰乱心神,进而引发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如肝火扰心型失眠可采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的方法,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心脾两虚型失眠则采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方法,归脾汤是常用方剂。此外,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也能有效改善睡眠。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推拿则能放松身心,耳穴压豆则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巫继皇说。
对于轻度失眠患者,中医建议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可听听舒缓音乐、泡个热水澡以放松身心。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晚餐不宜过饱,可尝试用酸枣仁、百合、莲子等煮粥喝,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按摩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也能起到宁心安神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也可结合中医治疗,但需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减少安眠药剂量。中医对失眠有着系统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及中医特色疗法,可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重拾健康生活。
■记者 胡畔 文
■文字编辑 沈莉娜
■栏目责编 张小小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