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沿着海岸看中国|威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07 12:33:29

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威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73.47%!威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保持全省首位!这是一张连续多年发挥稳定的成绩单。

海工装备、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核风光储新能源、碳纤维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水下机器人、无人机、手术机器人等一批批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近年来,威海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智改数转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新质生产力生长的沃土。

噪音大、油污味儿浓、刺眼的焊接光,还有繁重的运输、加工?如果你以为造船还是如此粗放、劳累,那就错了。

在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的“黑灯车间”里,偌大的车间里仅有几名工人值班,穿梭的AGV无人运输车自动配送,挥舞的机械臂精准焊接……仿佛置身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

“‘黑灯车间’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首次运用3万瓦激光切割、机器人T排焊接等五大技术,搭配最先进的动态视觉技术、薄板激光复合焊技术,实现人机高度协同,整体节约人工40%,车间自动化率达80%。”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实现了船舶分段制造“板材—切割—焊接—打砂—喷漆”全工艺流程数智化、绿色化,“我们的明星船型有很多,比如7000PCTC汽车滚装船、37000吨沥青船、89000吨散货船等,客户群主要是欧洲中高端的客户。由于订单量已排至2028年,8条全自动生产线全部满负荷运行。”

距离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两公里处,是造船业的另一龙头——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

3月28日,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开工,为船舶工业创新发展树立起新标杆。

作为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在海船领域率先开辟了“设计-制造-管理”全链条智能化新赛道。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引入智能化生产线,配套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从钢材入库、预处理、分段制作到预舾装的智能化、全流程管理。“我们威海船厂锚定的是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新赛道,这个项目更是为我们冲刺全球价值链顶端提供了有力支撑。”招商工业威海船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威海工厂目前手持25艘船的订单,合同总金额为150亿元,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生产计划也排到了2028年。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建造的5100米高端客滚船。)

船舶与海工装备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0家。近年来,威海把船舶与海工装备列入全市十条优势产业链重点发展,推动船舶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提高智能化数字化造船水平,打造豪华客滚船、重吊船、南极磷虾船、游艇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威海品牌”;同时,加强本地企业间配套协作,提高本地配套率。2024年,威海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一样,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在威海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威海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特种船舶、机电工具等生产基地。

稳住传统产业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如何让“老树发新芽”?威海选择的“打法”是发挥好数字要素的“乘数效应”,以数实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

(迪尚服务设计创新中心。)

在迪尚集团打造的国内首家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平台上,借助3D+AI交互平台,样衣设计的研发时间由原本的两三天设计一款到如今的一小时内即可开发多款;在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的全钢轮胎智能化生产车间,从原材料进厂到轮胎产品出厂,全生产流程实现智能化管控;在威高集团新型注射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包装成箱,生产工序100%自动化,全程不到5分钟……当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数字变量”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威海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记者从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24年,威海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数量激增至773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3%,在全省排名中位列第三。今年,威海也将推动157家有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完成设备更新7000台(套)以上,带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00余个。

聚链成群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固本,更要兴新。

赛场上,它助力运动员刷新纪录;生活中,它让轻装上阵成为习惯;太空里,它向金属材料发起凌厉冲击……它就是碳纤维,比钢坚硬,却比羽毛轻盈,既耐高温又抗腐蚀,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大到飞机、卫星,小到自行车、球拍,都有它的身影。

日前,在威海光威集团,一场碳纤维的强度测试正在进行,工作人员竟然用一根鱼竿拉动了坐着四名成年男性、重达近3吨的小型厢式货车,鱼竿虽然弯曲却决不折断。一根鱼竿缘何如此强韧?秘诀就在于这根竿使用的是T1100级碳纤维。“T1100级的碳纤维,强度是钢铁的十几倍。”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介绍,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光威集团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二十年磨一剑,不仅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还成功研发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光威集团碳纤维生产。)

近年来,威海超前布局,抢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聚链成群,加快打造中国碳纤维基地,把“一束丝”做成了“一条链”。

威海依托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光威集团,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持续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速形成配套协作、资源共享、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链。目前,碳纤维产业园招引落地的40多个产业链的项目,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碳纤维产业园“卡位入链”的企业之一。

走进光轩新材料的展品室,大到航空卫星,小到眼镜、手机折叠屏背板,都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专用树脂。

指着展台上的一辆雪车,光轩新材料研发部部长高尚兵介绍,“这是在北京冬奥会上使用的雪车,它实现了国产雪车从0到1的突破。车身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韧性耐高温环氧树脂,可以确保雪车在零下70多摄氏度的时候,还能保持优异的抗冲击性能。”

高尚兵又拿起一张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是用高性能碳纤维树脂做的,虽然厚度只有0.2毫米,但它可以耐200多万次的弯折,不变形。”

如同冬奥雪车和超薄通知书展现的创新力,光轩通过碳纤维与树脂的“黄金搭档”,创造出1+1>2的复合效应。高尚兵告诉记者,2022年,光轩新材料在全国选址时,威海完备的碳纤维产业链条就展现出强大吸引力——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应用开发,全链条配套让企业真正实现“入驻即投产”。短短三年时间,光轩新材料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运载火箭、先进卫星等国之重器,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民用领域也大放异彩。“我们现在自主研发了100多个型号的树脂,而且都在批量生产。”高尚兵说。

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威海从上游装备制造、碳纤维研发生产到预浸料中间体,再到碳纤维制品和回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向汽车轻量化、风电光伏、乐器等民用高端领域延伸,成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24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不只是新材料领域,威海围绕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其他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统筹政策、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加快谋划产业布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推动骨干企业膨胀、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全力推动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持续壮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也是威海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

(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

当风拂过黄海之滨的乳山南海域,一排排“大风车”在碧波之上悠然旋舞,它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再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陆岸……这便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2024年10月26日,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实现年发电量45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减少灰渣、一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约425万吨。

风电机组在海中矗立,装备制造产业在岸边同步崛起。这里的177台发电机组,其主机、塔筒、海缆等主要设备生产企业均来自乳山,“威海造”配套率已经超过50%。

近几年,威海沿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梳理出百余家上下游重点企业,对海上风电纵向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进行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目前,已有明阳智能、远景能源、海力科技等诸多业内龙头企业落地投产,共计招引风电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另有数十个项目正在跟踪推进,初步形成涵盖主机、海缆、单桩、塔筒、叶片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威海第四个产业集群省级“优等生”。

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三代、四代先进核电技术率先投入商运,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半岛南15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京能成山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并网运行……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42万千瓦,占比71.2%,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动力”。

作为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威海于2023年把新能源产业集群列入全市八大产业集群之一,依托规划建设的荣成核电、乳山海上风电、文登储能三大基地,在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中,同步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产业培育,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该集群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9家,实现营业收入206.35亿元,同比增长13.8%。

截至目前,威海已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壮大集群规模,威海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工信部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构建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个,全省第三,累计培育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首件套电子产品等创新产品172项;财政部门则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7%。

布局落子

未来产业蓄势腾飞

前瞻谋划和引领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蛇年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火了;日前,跑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又火了;近期举办的第137届广交会上,46家参展企业带来的各类机器人,用实力宣告着它们几乎无所不能……在威海,同样有神通广大的机器人。

坐在操作台前,头戴3D眼镜,双手套上控制杆,随着一连串的指尖动作,三只机械手便在人造皮肤上穿针引线,几秒钟时间就打好了一个结……在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模拟手术室里,企业研发人员像操作VR游戏机一样,操作着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

(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

这个拥有8000多个零件的“大家伙”,包括医生操作台、患者操作台和3D内窥镜摄像系统三大部分。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这种手术机器人手指更细、关节更多,弯折的角度更大、更灵活,机械臂具有7个自由度并可实现 540°末端旋转的手术器械,可以精准地复现医生的手术动作,能完成微细血管的剥离、剪切、缝合和打结等手术操作。

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通过十余年的创新研发和优化迭代,蹚出了一条区别于国外的创新路径,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威高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顺利完成60多例5G远程手术,最远是从青岛到贵州跨越3000公里的远程泌尿外科手术,均获成功。它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完成5G远程手术样本量最多的手术机器人。

海平面以下300米,是人类借助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所能达到的饱和潜水施工极限。300米以下的深水区,就是水下机器人进行海底作业的主场。而“威海造”机器人不仅能下最深6000米的深海,有着海洋电力、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科考等多种作业能力,还打破了国外种种技术壁垒,弥补了诸多行业空白,更是实现了全产业链百分之百的自主研发。

(山东未来机器人。)

深海作业,高压、低温、信号传输差……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作为国内民营企业中唯一一家全体系生产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企业,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相继攻克了深海动力传输、通讯、导航定位及多装备智慧协同技术等诸多难题,在业内声名鹊起。“比如我们独自开发生产的这款深海铺缆作业机器人,它可以在水下1300米到3000米对线缆铺设、搜寻、切割,为海上风电、跨洋通讯、海洋立体观测等领域施工作业提供了国产解决方案。”公司深海海工技术总监杜阳介绍说。

更让杜阳引以为荣的是,未来机器人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定制方案。“还是拿这款深海铺缆作业机器人举例,它现在只有水下喷射的功能,如果客户说水下地质比较硬,需要机械结构来挖沟,只需要把喷水模块拆掉,换成另外一套适应当时环境的工装,就可以继续作业了。”就这样,一台深海铺缆机器人可以变成水下扫测机器人、切割机器人、钻孔机器人、捕获机器人等,而也正是凭借着深海机器人的“72般变化”,未来机器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订单。“国内订单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今年的目标是完成4到5亿元的销售额,订单还在不断地接,有些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泽文说。

随着AI技术成果转化持续加速,研发人员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不断催生新的应用空间。陶泽文说,他们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程序更新、图像分析,让深海装备的自我感知能力、施工调整能力更加优化。

AI的应用需要高效的计算能力来支持实时决策和数据分析。为此,算力被喻为AI的“粮食”。威海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抢先布局算力中心,以前沿科技驱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

今年以来,在一众AI大模型中,DeepSeek依托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脱颖而出。但随着用户激增,系统出现繁忙、卡顿等不足,为了让用户稳定高效使用它的强大能力,位于威海临港区的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第一时间启动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并加入了语音、图片、影像多模态识别、知识库等功能。目前大模型算法架构已经搭建成功,后期各版块本地数据导入完成后将逐一上线。

“DeepSeek官方模型提供的是一个标准化的能力,它很少能进行一个定制化的响应。比如说开发一种特制海洋装备,让DeepSeek来设计生产流程,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通过本地化部署以后,就可以用数据对它再进行‘投喂’,把它训练成一个海洋装备制造的专家。”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项目经理金乐介绍,相比在电脑或云服务器上进行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临港区搭建的大模型堪称“满血版”,它不仅安全性更高、思维逻辑也更复杂、能力更强,“目前,算力规模已有500P(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每秒),二期建设完成后,总算力规模将超过2000P,相当于全球80亿人,每人每秒进行1次计算,也要不眠不休地算上8年。它还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要,灵活调动选择通算、智算、超算资源,让本地企业无需远求,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算力支持。”

目前,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威海提出“超前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为此,威海印发《威海市未来产业招商图谱》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引。这一图谱是在原有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基础上的升级版,新增应用场景、产业链配套等要素,旨在推动威海在“未来赛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图谱规划,威海将重点发展无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其中,低空经济板块以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核心,依托上海海神机器人等龙头企业,打造立体安防无人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数字经济领域聚焦工业互联网、5G智能工厂等方向,推动经开区智慧谷数据产业园区、临港数字经济园区、环翠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等5大数字经济园区差异发展、突出特色、形成优势。

此外,依据《威海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威海在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将发展虚拟现实产业,鼓励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方面发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发展钙钛矿产业,依托威海在原材料+关键材料+配套技术领域基础优势,探索带动产业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型智能产品,强化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胡伟 陶相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