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何时,营商环境都是上海的热词,也是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首次把“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在2023年5月发布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中,也首次纳入企业感受度,且在整个营商环境评估中分值占比达27%。最新消息!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世行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Enterprise Survey)数据以及《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中国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上海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了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方法论手册,明确分企业调查和专家调查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世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国六大片区、分14个具体行业、4类企业规模进行采集,最终抽取2189家企业开展企业调查。
2025年4月19日,世行官方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结果公开数据,综合目前已公布的103个经济体表现来看,中国的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8个领域中有6个领域(解决商业纠纷、纳税、获取金融服务、市政公用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和国际贸易)的调查数据全部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时间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调查数据普遍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
具体来说,在企业调查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我国在电子支付、获得电力、技能培训等领域里面的1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在建筑许可、供水、互联网连接、创新等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上海作为世行评估企业调查的样本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从上海企业调查数据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怎么理解它的含金量?对比而言,DB评估排名第二,在BR评估中首批经济体位列第一的新加坡,有10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比如,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在市场公平竞争方面,世行考察企业更换互联网提供商的感受度,企业该项感受度得分为96.2;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我市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为100。这些测评点均已达到全球最优水平。除此之外,上海在纳税时长、贷款申请时长、互联网稳定性、仲裁可替代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便利性等测评点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在多位参与营商环境测评的专家看来,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上海多年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上海自2018年起,连续八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连续八年每年出台一版行动方案。这不仅成为一种惯例,也是城市与企业间的一个约定。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促进中心负责人袁伟介绍,上海从2018年起对标世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包括,市场准入方面首创企业信息跨部门自动变更,纳税方面设立全国首家专门税务审判庭,公用设施服务领域首创电力“拿地建站”服务等。比如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长均为0次。清研集团总经理朱琪具体解释,在世行测评体系中,聚焦供电可靠性,主要看两个指标,有没有断电?供电是否稳定?这两个数字都为零,反映了整体水平很高,毫无悬念地位列第一,全球最优水平。“因为在企业侧,更多是从企业实际的感受出发,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接电的时间、成本,再加上比较通俗地讲就是供电的可靠性,就是我们会不会经常停电,我们的电压供应是不是稳定?”
在她看来,排名不断上升背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愈发扎实,供电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和政策力度也在提升,这些都保障了我们在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比如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电子支付费率成本为0。位于奉贤的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勇最近有了切身体会,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通过“东方美谷贷”申请到了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还能享受利息补贴。
作为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杨勇过去也向银行贷过款,需要提供大量材料,耗时也较长,尤其对于像他们这样的研发型企业来说,很难拿出重资产抵押,最终获批的额度都可能减少。这次,他特别强调,是无抵押的1000万元贷款。
普华永道中国综合商务咨询合伙人陈琳,也是参与企业调查的专家成员,她介绍,这次调研对象很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可以说真实反映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下,企业实实在在的感受度,“我们的这些政策举措,主要看企业端是不是有好的执行落地,那我们这次做的企业调查,就是从企业端去采集企业对于这些政策举措的感受是如何的。”
比如在解决商业纠纷方面,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为100。商事纠纷解决所需时间、成本以及过程质量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纠纷能够迅速得到公正解决,企业更有意愿扩大投资;反之,若司法体系缺乏信誉,企业则可能减少业务扩展和寻求新的贸易伙伴。
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主任张巍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德国一家汽车配件企业与苏州一家供应商发生债务纠纷。当天晚上接到电话,中心开始着手准备材料,第二天中午赶到苏州参与调解,最终从立案到司法确认,24小时内解决。
“比如我们与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上诉委员会建立的联合调解机制,我们所有涉及欧洲当事人,所用的调解规则、调解文本、调解收费、调解程序,全部我们两家是统一达成一致的。我们有制作统一的文书、统一的规则,得到他们的高度认同。”张巍说,这些接轨国际的联合调解机制,不提升了调解员的水平,也让他们在国际上有了更大话语权,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证。如果把世行评价看作是一次全球性的营商环境考试,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凝结了这些年,上海始终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的不懈努力。透过分数,更要看到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找到下一步要对标努力的方向。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同时担任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他特别提到,“这些年上海作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的专家调查样本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改进,都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上海在22个测评点都达到了全球最优水平,也代表我们的努力有成效的,企业是有感受度的,不仅在亚洲努力成为最好,也在积极与全球最高标准对接。”
当然,放眼全球最佳实践、尤其对标企业感受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营商环境优化,上海仍须持续发力。罗培新特别提到了即将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营商环境评估,我们是利用它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来推动中国整个营商环境生态的优化,我们不是纯粹为了评估而评估,把它做一个全面对标国际、推进自身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参照,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提升规则的可落地实施性,还有提升规则要解决问题的目标感,这些都要再持续发力,让所有企业都能有获得感。”就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这份成绩单,是鼓劲,更是鞭策。很快,上海加力提速,即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以切实提升企业感受,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年初发布8.0版行动方案,提出58条任务举措,再到眼下,继续自我加压,立下“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于这座城市而言,任务完成和完成得好,企业服务和服务得好,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从一家企业的典型案例,到每一家企业的切身感受,才是优化的最终目标。尤其在当下,越是重要节点、关键时刻,越要在关键领域挑大梁、当先锋、做贡献——这是上海的光荣,也是上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