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从黄浦江到乌蒙山,闵行教师在大山深处播种希望

转自:闵行教育 2025-05-06 20:46:07

近年来,闵行一批批教育工作者远赴云南昭通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让先进教育理念在乌蒙山区的课堂绽放光彩。在大关一中和盐津三中,闵行教师以专业素养深耕课堂,用教育热忱温暖师生,与当地教师携手同行,为山区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一起去了解一下!

2022年盛夏,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付宗亮抵达盐津三中。三年来,他在这所学校担任挂职校长。

“云岭急盼”对接“申城所能”

乌蒙山间,盐津三中学子顶着44℃的高温上课,教室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状态,课桌椅残破狼藉,宿舍楼里原本住8个人的寝室挤到了12个人,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出发前我们参加了国家和上海市组织的培训,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初步了解了当地学校的情况。”看到眼前的景象,付宗亮流下了眼泪,计划与上海开展同课异构,与北京共建双师课堂的设想都化为泡影。帮扶工作正式开展之后,付宗亮和帮扶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将发现的问题一一破解。

三年来,帮扶团队累计开展示范课64节、举办专题讲座80场,并与本地教师结成62对师徒帮扶对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能力精准提升。

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考试;参与北外田园设立的“金葵花”教学大奖赛和当地县市教学大比武;组织编写初高中语文、数学、物理衔接教材3本,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资料和高考真题汇编2本,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手册1本……

在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在慢慢升级。2023年上海出资200万建设盐津三中的塑胶操场,2024年上海出资139万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在多方捐助下,盐津三中已经拥有了63块智慧黑板,还差25块就能实现每个班级全覆盖。

“现在,学校有路灯了,有了心理辅导中心,全部宿舍都安装了风扇,新建的宿舍楼添置了实木床和柜子以及热水系统,还为学生建设了洗衣房等。今年,上海市又出资1700万元为盐津三中建设综合教学楼。”盐津三中师生教学生态实现系统性优化。

在付宗亮看来,“帮扶教师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抓好教学,提升育人水平,同时上海尽其所能帮助改变学校基础设施,这就是长远和急需共同推进,”助力云南构建形成“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微光成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困难不仅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育人理念。盐津三中是县高中录取托底学校,自2022年开始,盐津全县优质生源都择优招入民办学校,盐津三中迎来生源走下坡路的局面,到2024年到达低谷,并且留守儿童占比高达80%。

想要留住好的生源,实现学习生态的长效优化,根本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教学团队。除了帮扶团队的师徒结对,盐津三中师生102人赴北外田园进行学习。北外田园还派出4批12名骨干教师来到盐津开展示范课。2023年至今,盐津三中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5个。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助推了学生学业成绩的稳步提升。

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走进大学,即将完成三年援滇工作的付宗亮没有什么遗憾。他用“微光成炬”形容自己的使命,“即便有的目标没达成,帮扶团队也会一茬接着一茬干下去,将带来的光亮变成山里孩子实现理想的火炬和希望。”

2023年8月22日,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教育集团课程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沈凯率领9名教师组成的教育帮扶团队奔赴云南大关县,开启为期3年的教育支援工作。

彼时的大关一中面临多重困境: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学生基础差异显著。面对挑战,沈凯迅速以“破冰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担任大关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立志为这所学校注入发展新动能。

创新管理 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沈凯深知,科学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到任后,他深入一线调研,结合上海先进教育经验,主导构建了一套涵盖教学常规、作业管理、考试评价等全流程的制度体系,为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筑牢根基。

匠心筑梦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秉持这一理念,沈凯牵头成立大关县第一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聚焦教育科研、校本资料开发、自主命题等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深化师徒带教机制,每位帮扶教师结对三名本地教师,通过“每周互听互评+课后深度研讨”的紧密型带教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他积极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学习平台,组织教师赴优质学校交流研修,邀请教育专家到校开展前沿理念培训与教学指导。

“沈校长团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视野!”大关一中高二年级思政教师杨庭锟感慨道,“我不仅获得了赴上海四个月的跟岗学习机会,更在专家讲座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系统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更贴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效显著提升。”

精准施策 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沈凯团队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年级量身定制教学策略:明确各学段核心任务,推行分类办学模式,强化精英班个性化辅导,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沈凯积极协调资源,成功争取300余万元硬件建设资金,改善校园设施;为贫困学子筹措50余万元助学金,确保每一个求学梦想都能照进现实。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大关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24年度大关县课堂教学竞赛中,大关县第一中学斩获佳绩,10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县参加市级竞赛,其中2人在全市40余所学校的激烈角逐中再夺市级一等奖;同年,3门课程获评云南省基础教育省级精品课,3名教师入选省级骨干教师,另有多位教师荣获市级名校长、市级名师称号。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攀升。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展望未来,沈凯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制度优势,深耕课程研究,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跨越2000公里山海,沈凯及其团队用实干诠释教育初心,以行动践行帮扶使命,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点亮山区学子未来,贡献着沪滇协作的磅礴力量。

沪滇教育协作的故事仍在续写,每一位焕发热情的教师,每一个眼里闪着光的山区孩子,都在讲述着这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来源:第一教育 、大关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