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文联 > 文章详情

上海视协短视频创作讲座开讲啦!首两期嘉宾畅谈AI与短视频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转自:上海文联 2025-05-06 20:21:16

为进一步激发短视频在传播正能量、构建主流舆论格局方面的积极作用,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相关单位,在2025年1月至10月期间,共同举办“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短视频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大赛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在作品征集阶段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七场短视频创作系列公益讲座与创作论坛,邀请影视创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业内权威专家,深入上海部分高校和社区开展巡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优秀作品的精彩赏析以及实战经验的分享,助力短视频创作爱好者熟练掌握短视频创意思维与制作应用技巧,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全方位提升短视频创作能力。日前已举办了“打破思维定式,让创意再飞一会儿——浅谈AI与短视频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AI魔法学院:打造创作的无限可能”两场讲座,下面小编将与您分享讲座部分精彩内容。

打破思维定式,让创意再飞一会儿

短视频创作系列讲座首场的主讲嘉宾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意总监、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新闻学院课外实践导师徐晓,他分享的主题为“打破思维定式,让创意再飞一会儿——浅谈AI与短视频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徐晓在讲座中通过拆解大量典型案例的方式,分享了他多年来在短视频创意、策划、包括项目落地等方面积累的诸多干货。从业至今21年,徐晓坦言在视频创作领域最大的感受:首先是“佳能5D”系列单反、微单的面世,令视频制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在此之前,但凡要做视频、拍片子,器材、设备一定是道很高的门槛。其次是播出平台,以前只有电视台,现在有太多基于网络的自媒体平台、视频网站。这两个方面的巨变,对于喜欢创作,尤其喜欢做短视频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
现在我们又面临第二次革命——AI带来的革命。AI又一次降低了行业门槛,令许多圈外人迅速跻身视频创作领域,只要你擅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哪怕从头干起都可以快速赶超那些搞了一辈子传统媒体的视频创作者。如今是“去中心化”的时代,创作者只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表达习惯,就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甚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这两年AI特别火?徐晓认为,Sora的横空出世是最重要的推动性事件,Sora当时的卖点是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提示词生成长达几分钟的视频,这项跨时代的功能一下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然后全世界AI企业趋之若鹜。
在徐晓看来,AI本质上就是一个资源库,把人类过往的短视频、电影、纪录片……各种经验放到一个模型里,不断加以训练,让它根据用户要求生成一系列辅助性答案。
徐晓每天会花二十分钟浏览当下最流行、最时髦的短视频、广告和纪录片,目的就是不断吸收他人创作精华,再结合自己的表达才可能形成个人风格。所谓“一万小时定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你把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产出效益。一万小时大约相当于六七年时间,在视频行业里,一个比较成熟的编导、摄像或者后期剪辑,大概也需要六七年时间才能培养出来。
“未来不是人类会被AI取代,而是率先用好AI的人取代落后者。”徐晓认为,如今很多创作领域已经在使用AI工具,怎样与机器沟通,你的表达太重要了!不仅是英文要好,而且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术语。
徐晓以他创意制作的去年荣获“2024年全国网络正能量100条AI案例优秀奖”的上海形象片为例,其中有个两秒钟的镜头——一架民航客机在陆家嘴上空飞行,镜头穿过飞机舷窗看到机舱内各种肤色的游客,镜头再穿过另侧舷窗,看到陆家嘴“三件套”地标建筑,然后画面幻化成某商业地标上的一块大屏幕,屏幕上写着“欢迎你来上海”……这一组画面其实在徐晓脑海里早就产生了,但为何之前一直没有落地?就是因为用传统方法拍摄、制作这段画面成本比较高,对周更、月更的宣传片而言,很难有这么高的预算。但是AI来了之后,就可以做到“降本增效”。徐晓说,这个宣传片如果“实拍”,需要充足预算保障;但用AI软件很快捷、很便宜地就实现了“项目落地”。但是即便如此快捷和便宜,也并非任何创作者都可以做出精彩的视频。徐晓强调,机器还是要靠人来指挥,人脑里先要产生想法,电脑(AI软件)才能帮助你去落实。
徐晓认为,短视频创作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创作者对生活是否有所洞察,创作者自身能否成为“生活艺术家”,是否善于感知敏感人群、敏感性格,善于发现并记录身边令你感触的人和事。
“你的短视频作品有没有一到两个亮点?有没有别人没想到、你却想到的切口?”在徐晓看来,如果一条短视频满分是十分,切口占七分,制作占三分。所以他的建议是,不必着急去做,有了好想法,把点打准,想清楚后再做。同时尽量把亮点放在开头,有了好的开篇设计片子才会成功,至少是一小段。如果暂时想不出亮点,就不要着急去做,重新去构思方案。

徐晓还特别提及“音乐包”对短视频创作“很管用”,因为音乐是短视频作品的灵魂,很多时候有了一个初步设想之后,他就习惯先去找音乐,根据故事的调性去选择相应的音乐。剪辑同样如此,一般依循先找音乐再铺画面的顺序。“如果你不懂音乐,我建议你去学一学。不懂音乐的人,肯定做不好短视频。”徐晓断然地说。
讲座现场有观众提问,纪实类短片里人物说的话是“自由发挥”,还是照念剧本?徐晓认为这是很核心的问题,新闻纪实类短片里人物的语言原则上属于“即兴发挥”,但是“即兴发挥”之前可能需要创作者适当地做些工作。比如说,在正式拍摄之前,可以对人物进行“前采”,这是非常重要的。“前采”可以是聊天,也可以是吃饭。按徐晓的经验,即使碰到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如果没做好“前采”,出来选题和作品仍可能难以出彩,好的人物、素材、选题或许就与你擦肩而过了。
徐晓很欣赏人物访谈系列片《十三邀》,他以为做采访类节目关键是要勾出采访对象的心里话,如何实现?就是要把对象放在最舒适的环境里,可能在家中的书房、母校的礼堂、熟悉的影院,甚至边吃饭边聊天……关键是要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里,把采访内容勾出来。

AI魔法学院:打造创作的无限可能!

短视频系列讲座第二期由上海视协联合徐家汇街道万体汇党建服务中心邻里汇共同举办。主讲嘉宾杨夏骐擅长AIGC内容生成与短剧创意制作,主创作品《醉梦重生之掘金1998》《西游记》系列短剧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AI+文旅系列纪录片项目“智绘华夏·梦绘山河”(代表作《豫见》《广州潮起》《广州云涌》等)入选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审批。

“AI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内容的技术,包括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核心就是深度学习模型+大量训练数据,得出一个生成内容的底模和对特征的分析。”杨夏骐认为,这几年生成式AI的不断出新,尤其是年初DeepSeek崛起后,以音视频多媒体应用为载体的AIGC新时代已经到来。
这种情势下,AI视频技术正在重塑内容创作流程,从ChatGPT文本交互到现在抖音、快手都推出了自己的内容生成模型,多模态的AI已经成为创作工作流中一种新的工作核心工具,在往AIGC方向发展。
AI业务场景中,AIGC赋能数字内容是非常多元的,从传统的通用大模型到垂直AI应用,到产业链的实现,AI在深度场景应用中帮助我们实现生产力提升、用户经营、内容制作,包括AI视频制作、数字人应用。
杨夏骐说,传统的分镜需要用笔描绘人物交互细节,现在只需要把提示词输给AI,比如你想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有几个什么样的人,谁是前景谁是后景……AI最起码能提供四张图片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影视创作,可以有更高效更直观更快速的表现。
AIGC+元宇宙能给一个平台带来多种内容板块,包括短剧创作、工具集、数字人,实现从剧本、人物、分镜到剪辑全流程,也包括了视频、图像、语音、3D视频,以及个人影视资源结合AI,进而实现“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人人都是内容创作者”。
AI诞生后,我们的工作流到底变成什么样了?传统影视制作是一个“拍摄、创作到后期”的过程,AIGC出来以后(杨夏骐将之称为“AICG”——将AI作为一种CG在视频里呈现),会变成一个“拍摄、后期+创作”的过程,即先拍一张照片喂给AI,让它做后期,我们再去合成。
所谓“文生视频”,就是通过控制提示词的方式,生成单条长度为5至10秒的视频。目前图片生成视频头部软件叫“可灵”,当然使用成本也比较贵,单条视频10个点就1元,35个点就得3.5元一条视频。选择“高性能”是1块钱一个视频,选择“高表现”就是3.5元一个视频。“高性能”注重的是快速呈现,动作幅度或物体运动轨迹控制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高表现”就能80%达到我们提示词控制的效果,画幅比例有16∶9、9∶16和1∶1。16∶9是传统的横屏视频比例,9∶16就是抖音的竖屏比例。
杨夏骐还分享了“提示词”创作的若干要点:一是主体,主要表现对象的外貌、姿态描述;二是运动,就是主体的动态势能描述,比如“希望它往回走或往前走”,或“希望它跑起来或挥手”;第三是场景,就是主体所处环境细节的描述。个人实践过程中他还发现,环境细节的描述不宜过多,否则会将视频重点反而偏向场景,从而忽视主体。环境场景描述,只需要加关键词,比如“氛围光照”“大师级构图”,或“我需要中前景”“需要一个电影级别的前景视角”,对传统影视制作中的分镜的描述我们喂给文生视频,也有不错的表现。四是氛围,即“镜头+光影”,比如“手持镜头”,它会给你一些抖动的视角;或“我需要一些伦勃朗光”,它会强调主体的五官。

关于“提示词”,杨夏骐给大家的建议是:首先要很精准,且言简意赅,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让模型出现理解歧义。第二,较为简单的画面,最好是一件可以在5至10秒内完成的事情,它会比较好地呈现出来。第三,划地区的风格。当我们输入“东方意境”或“中国”“亚洲”这些词,达到的效果才会偏中国化,因为AI的底层还是基于西方的,如果不喂“中国”“亚洲”,生成的九成是西方人。第四,用镜头玩创意。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增强视频表现力、视觉层次感。“可灵”现在有一个底层,在自己输入提示词的时候有个模板,可以选择你想要的“推镜头”或“固定镜头”或“环绕镜头”,直接点击按钮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杨夏骐还给大家分享了他的“提示词库”,有相机风格、光源样式、运动类型、风格与美学、文本样式……以及提升视频质感的模板,包括镜头角度、镜头拍摄的焦段……
关于AIGC生成过程中比较好的结合方向,杨夏骐认为:一是“AI+文化”,通过AIGC技术以全新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表达。二是“AI+经典”,可以实现在不同场景下保持人物一致性。三是“AI+文旅”,就是“实拍+AI”,丢照片给AI让它去创作,比如让豫园的石雕动起来。
杨夏骐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AI只是一个创作工具,创作者还是要从内容出发,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创作方式完全倚靠AI,它目前能给我们的效果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是用作弥补我们创作过程中高成本或耗时长的东西是很有效的,它能让一个普通创作者每天生产一条30秒的趣味视频,这是AI目前带给社会的最大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能把AI看作“创作者的末日”,很多AI生成的图片都需要美术老师做细调,美术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常常会把一部分抠出来叠加到另一张图片上,或者把一部分的字抹除,添加新的文字。AI所能提供的任何画风都是既有的,未知的东西必须是人喂给它的。人把潜力发挥到极限后可能AI会更厉害,但目前还是停留在人喂给它的水平,真正的创造、想象,就目前技术来说还不能实现。
最近有句话让杨夏骐很有感触——“人类拥抱AI,还是AI拥抱人类”。目前人类利用AI技术创作的作品,人物的形象都还不是很逼真,还是一个又像动画又像真人的形象,普通观众对这种形象是不太能接受的,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是AI生成的,好像没什么难度,不如真人电影的呈现。怎样让观众接受AI?在杨夏骐看来,核心还是“讲故事”,要向AI输入更多好的内容,让观众知道AI讲的是一个好故事,AI呈现出的是可能超乎观众想象但又实现了的画面,那样观众才会觉得AI是一个好东西,就不会再有“一眼AI”或“一眼假”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