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的课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绍黑洞吸积理论。这门由32位物理学科骨干教师轮流介绍各自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论课程始于2024年,覆盖了物理学系所有研究领域,帮助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概览学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尽管课程主要针对大一新生,但吸引了不少高年级学生跨级旁听。课后,23级物理学系本科生张子楠打算加入天体物理相关课题组进一步深入学习。
这一场景,是复旦大学以系统性改革重塑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的缩影。2024年以来,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3.0,推出“相辉学堂”“AI大课”“思政大课”“X+AI”双学位项目等创新举措,推动学科交叉,以四个融通为标志,全面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通过“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个性化培养模式、跨学科融合机制,打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从大一新生的学科导论课程到直博生的顶刊论文,从跨学科实验室到国际科研合作,这场改革,为“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搭建起从基础课程到学术前沿的无缝通道。
本研学生同一教室上课成常态
科研前置:让本科生直通“学术深水区”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