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中国城市低碳未来的思想盛宴——“中国式低碳社区建设发展论坛”,日前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碳汇科普馆举行。论坛以“无废焕新·循环共生”为主题,交出基层低碳转型的“凌云答卷”。
专家讲解上海“碳普惠”政策
“当环保成为看得见的实惠,低碳生活就从口号变成了习惯。”专家学者们智慧交锋环节亮点频出,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专家沈琳详细解读了上海市“碳普惠”政策的运行原理——企业开发减排项目、个人参与减排场景等碳汇活动可获得“碳汇积分”,通过碳市场交易可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或进行权益兑换,从而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一整套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业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价值的激励机制,实实在在地将“碳普惠”化为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实惠。
专家发言环节
论坛现场,“治理模式创新”成为高频词。上海气候周战略与设计中心朱鹏扬博士指出:“中国式低碳社区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一场社会治理革命。”复旦大学李雪峰博士以“社会发展与社区自治重构人际距离”等专业内容,鼓励像“绿主妇”及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这样的民间组织继续发挥智慧和活力,探索更多中国式民主自治的创新之路。而凌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美华展示的“低碳成绩单”更具温度,展现了基层创新与居民自治的协同效应。
凌云社区志愿者代表张相国介绍了以3000个废弃塑料瓶创作“汇龙艺塑”装置,“代际共创”实现垃圾到艺术的转化。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理事长尚艳华分享了“绿主妇”的十二年低碳之路,并描绘了“灵活就业妈妈岗”的美好计划。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理事长陶康华教授以两首诗祝福中国式低碳社区的可行、可推广、可复制之道。
在自由讨论环节,政企社多方代表围绕“社区治理与低碳建设”展开热议:区环境保护局代表鼓励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居民区书记卫华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基层治理者正向“资源链接者”转型;北京环保企业从凌云低碳故事的分享中深受启发,向“绿主妇”抛出合作“橄榄枝”。
与会嘉宾在碳汇科普馆“汇龙艺塑”装置前合影留念
记者:李芊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