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五一”专访|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晓东:在纳米世界镌刻中国印记

转自:交汇点 2025-05-05 23:30:30

编者按: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庆祝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江苏121名劳动者获此殊荣。不同的岗位,共同的信仰,以奋斗为笔,将个人足迹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长卷。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这些新当选的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们,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图为张晓东在纳米加工平台) 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晓东:在纳米世界镌刻中国印记

凌晨两点,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实验室依然亮着灯。张晓东俯身在仪器上观察,像极了捧着武侠秘籍的修炼者。“这个参数再优化些,有望突破瓶颈。”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转身又在实验记录本上计算解析——这样的深夜“加练”,在张晓东16年的科研生涯中,已是家常便饭。

刚刚度过43岁生日的年轻博导回眸2009年夏天:硕士毕业的他被纳米加工平台团队选中,成为运维团队一员。面对价值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紧张到手心微微冒汗。” 谁也没想到,当年紧张到“捏把汗”的年轻工艺员,转眼已成为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

纳米加工平台是集微纳米加工和检测手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支撑服务平台,是利用微纳米尺度的加工手段进行电子、光电子器件、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和各种传感器开发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遍又一遍工艺调试的背后,张晓东坚守科研一线,从超净实验室建设,再到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维护维修、翻新改造,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冲在前面;平台壮大的每个瞬间,他参与其中;在日积月累的磨练中,练就扎实过硬的科研本领。

在经费和场地等多种限制下,张晓东根据科研和产业发展需求,带队克服困难,建成开放性八英寸氮化镓Micro-LED工艺线,加速了Micro-LED显示芯片国产化的进程,为平台“晋级”国内知名、行业著名的半导体芯片加工与封装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纳米加工平台已建成拥有超净实验室10000平方米,包括各类半导体加工设备300余台套,支持硅MEMS、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镓以及生物芯片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每年支撑数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推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数十亿元,为新一代信息科技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与人才,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发展。

从刚入所时的一名普通工艺员,一路成长蜕变为平台的核心科研骨干,埋首于科创一线的张晓东,也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创新创业”好青年、苏州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成为业界公认的“劳模工匠”专家。

“创新需要平台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纳米世界镌刻中国印记,张晓东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

年轻的科研领航者暗下决心,传帮带出更多的“劳模工匠”。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纳米加工平台成立后,张晓东主动参与讲授Micro-LED技术与微显示芯片、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纳米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国科学院精品课程培训,以及纳米加工平台微纳加工技术培训课程。实训基地每年培训约1500人次,为社会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纳米技术高技能人才,并连续13年承办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为纳米技术的科技发展与产业深融“孕育”更多研创新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