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华东师范大学 > 文章详情

立夏,来华东师大观鸟!文末有福利!

转自:华东师范大学 2025-05-05 14:44:59

春夏流转,绿意渐浓
一声声清丽婉转的啼鸣自树间传出
迫不及待地奏一曲“夏日回响”
鸟影翩跹
羽翼轻振间
抖落出师大校园勃勃的生机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让我们漫游校园
开启一段观鸟之旅

去寻找它们的足迹吧!

华东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学府”美誉,丰富多样的植被和水体,为各种鸟类的栖息与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据学校学生社团爱鸟俱乐部近五年的观察统计,在两校区记录到90种鸟类(名录附后)。我们选取了35种相对常见的鸟类,与大家分享,其中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爱鸟俱乐部成员、各单位的观鸟爱好者以及鸟类保护志愿者在校园所拍摄。

华东师大爱鸟俱乐部成立于2003年,由生命科学学院一群怀揣生态理想的青年学子自发组建。社团以观鸟活动、护鸟行动、生态保护及科普宣传为核心,打造出独具特色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观鸟社团文化品牌。

珠颈斑鸠

常见程度:★★★★

珠颈斑鸠体长约30厘米,是上海常见鸟“四大金刚”之一。它的尾羽很长,外侧的羽毛末端有显眼的白色,飞行时展翅会呈现出扇形的美丽姿态。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颈部的“珍珠项链”。常常可以在各处听见其"咕咕-咕"的叫声,有时它们甚至会不请自来地在大家的宿舍阳台搭建潦草的爱巢。

麻雀

常见程度:★★★★

麻雀体长约14厘米,也是上海常见鸟“四大金刚”之一。两性同色。成鸟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它们常在校园的食堂附近活动,尤其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麻雀的叫声清脆,飞行迅速且灵活。校园内全年可见,尤其是在食堂附近。

白头鹎

常见程度:★★★★

白头鹎体长约19厘米,也是上海常见鸟“四大金刚”之一。成年白头鹎有明显的“白头”,十分醒目。白头鹎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春季常在树枝、花朵间跳跃觅食,发出清脆的鸣叫。

乌鸫

常见程度:★★★★

乌鸫体长约29厘米,也是上海常见鸟“四大金刚”之一。乌鸫以地面觅食为主,喜欢在树叶堆中寻找昆虫或蠕虫,也会食用果实,如校园中香樟树紫黑色的果子。它的鸣叫非常丰富且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因此有“百舌鸟”的美称。校园内全年随处可见。

夜鹭

常见程度:★★

夜鹭体长约61厘米。成鸟的头顶为黑色,脖子和胸部为洁白色,繁殖期颈后常有两条丝状的羽毛。夜鹭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喜欢在黄昏或夜晚活动,飞行时发出“嘎嘎”的叫声。校园内常见于樱桃河畔和生态岛。


八哥

常见程度:★★★

八哥体长约26厘米。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头顶的冠羽。八哥飞起来时,展开双翅可以看到翼下明显的“八”字白斑,这正是它们得名“八哥”的原因。 普陀校区文史楼前的大草坪、闵行校区本科生公寓东北角的草坪、宿舍楼顶和秋实阁附近的电线杆曾有较多的目击记录。

白鹭
常见程度:★★

白鹭体长约60厘米。白鹭雌雄相似,在繁殖季脑后会长出细长的饰羽,背及胸部则长出蓬松的蓑状羽,使它们更具飘逸之姿。樱桃河与丽娃河边,常有白鹭涉水觅食。小型鱼类、甲壳类动物及蛙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白鹡鸰

常见程度:★★★★

白鹡鸰体长约20厘米。白鹡鸰以昆虫、种子为食。它常常一下一下地翘尾巴,因而获得英文名“wagtail”。它的叫声近似“chissick”,可以简单记为“机灵”,清脆尖细,声如其形,是一种机敏灵巧的小鸣禽。白鹡鸰黑白色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校园各处的草坪、河岸甚至道路上。


鹊鸲

常见程度:★★★

鹊鸲体长约20厘米。雄鸟头、胸和背部呈蓝黑色,两翼和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和覆羽上的条纹白色,腹部和臀部亦为白色,春季鸣叫声婉转动听。雌鸟似雄鸟,但以暗灰取代黑色。它也是校园内常见的留鸟。

黑尾蜡嘴雀

常见程度:★★

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7厘米,有硕大厚实的黄色喙部,喙端有一抹黑色。雌雄异色,雄鸟头部为黑色,雌鸟头部为灰褐色。飞行中的黑尾蜡嘴雀不时发出一种短促的“哒、哒”的叫声,繁殖期鸣唱频繁,悠扬婉转,声音响亮。

喜鹊

常见程度:★★★

喜鹊体长约45厘米,体色黑白,两翼和尾部的黑色中带有蓝色辉光。叫声是响亮单调的“嘎嘎”声。喜鹊适应力强,生境多样,在校园各处都可见。它们食性广泛,从厨余垃圾、植物、鸟蛋到昆虫等小动物无所不吃。在繁殖期,喜鹊会用树枝搭建拱圆形的鸟巢,非常醒目,校园里信号塔和操场照明灯上的鸟巢就是它们所建。

棕背伯劳

常见程度:★★

棕背伯劳体长约25厘米。成鸟有一“黑色眼罩”,有厚实且带弯钩的喙,尾巴也很长;它们往往单独活动,喜欢站在校园内比较暴露的雕塑、建筑物及电线杆等处,环顾四周寻找猎物. 善于捕食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偶尔也会捕杀两栖类、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等。

大山雀

常见程度:★★

大山雀体长约14厘米。它的脸颊有一块白斑,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大山雀个性活泼,喜欢鸣叫,胆子也比较大,喜欢成对或者成小群出没。它们经常“吱吱啾-吱吱啾”欢快地叫着,在树枝之间灵巧地穿梭,或是在地上蹦蹦跳跳。校园内的行道树上常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暗绿绣眼鸟

常见程度:★★★★

暗绿绣眼鸟体长只有10cm左右,黑色眼瞳周围有一圈白色绒状短羽。它们偏爱单独或者小群活动,但是需要迁徙时仍以成群活动为主。它们是杂食性鸟类,夏季以小昆虫为主要食物,春天校园里樱花绽放时可以看到绣眼鸟们灵巧地挂在樱花树的枝头吸食花蜜。

普通翠鸟

常见程度:★★

普通翠鸟体长约15厘米。具亮蓝色及棕色的翠鸟。金属蓝背羽与橙黄腹羽形成强烈对比,匕首状长喙适合捕鱼。常见于樱桃河畔和生态岛。

家燕

常见程度:★★

家燕体长约20厘米。羽毛呈辉蓝色和白色。上体钢蓝色,胸部偏红色带蓝色胸带,腹部白色,尾部,尾羽末端处有白色点斑。家燕在上海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4月开始,宿舍楼下都可以看到燕子盘旋、筑巢和育雏的身影。


棕头鸦雀

常见程度:★★

棕头鸦雀体型约12厘米。它们活泼而好结群,通常只在灌丛间短距离低飞。棕头鸦雀鸣叫极富特色,为三声一节的“zhi-zhi-zhi”声,在闵行校区本科生公寓、人文楼、图书馆等处经常能听到它们的鸣叫。

灰椋鸟

常见程度:★


灰椋鸟体长约24厘米,也好集群活动,甚至常常与其他椋鸟混群。灰椋鸟在校内各处的草坪均可见到。

戴胜

常见程度:★

戴胜体长约30厘米。是校园内唯一可见的犀鸟目鸟类,因其头顶戴冠得名,展开时像孔雀开屏。虽颜值在线却有“臭姑姑”的别称——育雏期会用臭液防天敌。


北红尾鸲

常见程度:★★

北红尾鸲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机警小巧的鹟科鸟类。北红尾鸲是典型的冬候鸟,常常在冬季来到校园,发出清脆的单声鸣叫。雄鸟有鲜艳的橙色腹部和黑色及灰色的头部羽毛,雌鸟则更暗淡一些,两者的共同点则是翅膀上的白色斑点。


丝光椋鸟

常见程度:★★

丝光椋鸟:体长约24厘米。丝光椋鸟雌雄异色,雄性成鸟的头部是发黄的奶白色,呈披散的矛状;雌性和亚成鸟的头为灰色。丝光椋鸟主要以昆虫为食,经常在草地上寻找虫子,有的时候也会吃一些种子和果实。闵行校区的操场草坪上、图书馆边的树下草地上、河岸边的樱桃树上,有时会出现它们成群结队的身影。

黄雀

常见程度:★★

黄雀体型长约12厘米,雄鸟具备鲜明的黑色顶纹和黄色脸及胸部,雌鸟则有着淡绿色头部与灰绿色纵纹。黄雀往往在每年冬末时来到校园,吃乌桕树的果实补充能量。

黑水鸡

常见程度:★★

黑水鸡体长约31厘米。黑白色,额头顶着红宝石般的额甲,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常在水中慢慢游动,边在水面浮游植物间翻拣找食。也取食于开阔草地。于陆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翘。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

远东树莺

常见程度:★★

远东树莺体长约17厘米。整体呈棕色。它的眼睛上方有显著的黄色眉纹,眼纹呈深褐色,身体没有明显的翼斑或顶纹。它栖息在树林或灌丛中,喜欢在枝叶之间跳跃,捕捉昆虫。在校园内偶尔能听到其叫声,但很难发现它的身影。

白腰文鸟

常见程度:★★

白腰文鸟体长约11厘米。羽毛呈深褐色,腰部白色,腹部皮黄色。背部有白色纵纹,下体具细小的皮黄色鳞状斑和细纹。校园里的桃树、梅树、石榴树等矮树上可以发现白腰文鸟娇小的身影,它们的编织巢就掩映在这些树的枝叶中。

画眉

常见程度:★

画眉体长约22厘米。天生自带“白色眼线”,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其叫声也独特。它们在低矮灌丛活跃,偶能听见它们清脆婉转的鸣唱。

金翅雀

常见程度:★★

金翅雀体长约13厘米。具宽阔的金黄色翼斑,飞行时尤为明显。金翅雀多集群活动,主要取食各种植物果实、种子和谷粒。因此,校园内的食源树种如乌桕树、鹅掌楸等都会在冬天成为它们的“食堂”。

小鸊鷉

常见程度:★★

小鸊鷉(pì tī)体长约27厘米。尽管其俗称“水鸭子”,却属与雁鸭类亲缘关系较远的鸊鷉目。春夏季羽色鲜艳,头部发红,而秋冬季则较为暗淡。它是潜水捕食专家,受惊时又常常"水上轻功"贴水飞行。校园内的水系中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红胁蓝尾鸲

常见程度:★★

红胁蓝尾鸲体长约15厘米。身披蓝色外衣,腰间橘黄装饰,尾巴如同蓝色的流星。体色鲜亮的雄鸟较为少见。其习性与北红尾鸲类似,均在秋冬季来到校园。

灰鹡鸰

常见程度:★

灰鹡鸰体长约19厘米。腰黄绿色,下体黄。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成鸟下体黄,亚成鸟偏白。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的荷花池内、普陀校区的丽娃河上曾有过它的身影。

黑领椋鸟

常见程度:★

黑领椋鸟体大长约28厘米,头白,颈环及上胸黑色。背及两翼黑色,翼缘白色;尾黑而尾端白;眼周裸露皮肤及腿黄色。相比其他椋鸟,黑领椋鸟在校园内较为少见。

牛背鹭

常见程度:★

牛背鹭体型略小)50厘米)的白色鹭。繁殖期其脖颈和头部呈橘黄色,而来到校园内的牛背鹭常常已经褪去繁殖羽。其食性和其他鹭鸟有所区别,牛背鹭喜欢在操场等有虫子的草地上觅食。

红隼

常见程度:★

红隼体长约33厘米。雄鸟的头顶和颈背为灰色,尾羽呈蓝灰色且没有横斑。雌鸟稍大,体色较为单一,背部为褐色,带有较粗的横斑。红隼在空中飞行非常优雅,它们常在空中盘旋,或者在空中停顿,等待时机扑捉猎物。偶见于校园上空或教学楼顶。

游隼

常见程度:★

游隼体长约45厘米。它的头部和脸部为深灰色或黑色,胸部有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腿部及尾下有黑色的横斑。游隼以其快速的飞行著称,能从高空迅速俯冲捕捉猎物,是世界上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它们通常栖息在高处,如电塔或树顶。偶见于校园上空。

普通鵟

常见程度:★

普通鵟体长约55厘米。普通鵟是一种偶见于冬季校园的大型猛禽。飞行时两翼宽圆,体态结实,黑褐色的翼尖和深棕色的翼斑尤为明显。它们常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时而悬停振翅,寻找猎物。


华东师大校园鸟类名录

向下滑动查看

送福利啦

近日,华东师大校园内又迎来新物种

是上海难得一见的

斑姬啄木鸟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积极留言
留下你的观鸟感受

我们将抽取留言点赞前3粉丝

赠送《华东师大校园常见鸟类图鉴》一本

留言截止时间:2025年5月6日下午1:00

爱鸟俱乐部长期参与校园、社区及上海市的鸟类科普、观鸟赛事、鸟类资源调查与生态保护行动,积极践行爱鸟护鸟行动的同时,通过公众导赏推动公众生态意识的提升。许多社团毕业成员活跃于保护生物学、鸟类生态学及自然教育等领域,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凭借持续的创新实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社团连续多年获评华东师范大学“五星级学生社团”,还荣膺2022-2023学年校“先进集体”称号,并入选2024年“上海高校活力社团”,在黄浦江畔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隽永篇章。


让我们暂别喧嚣

做一位安静的观察者

在师大的林间湖畔

聆听羽毛和风的吟唱

与这些可爱的“精灵”一起
迎接灿烂而热烈的夏日!

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爱鸟俱乐部

文 | 李明德

指导老师 | 苏振兴

通联 | 丁诺 王海鑫

摄影|张峻旗 杨捷频 冯在宥 傅祉昕 孔文清 程潇骁

于怡雯 朱韵洁 李万德 赵郁豪 周涵 袁玲 刘晓陵

海报 | 肖雅乐

编辑 | 徐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