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夜读 | 座位细事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5-04 22:21:36

TONIGHT

夜读

在上海,普通市民出行,多以地铁和公交为主。我经常乘坐。最近碰到两件事,很有感慨。

一次乘地铁8号线,车厢的座位是统铺式的,没有为每个坐席设置规定划线,长长的靠椅既可坐五个人,也可以坐六个人。我上车,车厢已经挤得满满。我就在中间立定,拉紧把手。这时,一个年轻斯文的小伙,朝我笑笑,非常善意地朝左边用力一挪,半个座位出现了;他还左右点头打招呼,意思是大家都挤一挤如何?全座的人都稍稍动了动,一个空位出现了。我很感激地坐下。心里温暖。想起了有句非常好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也曾有过一次不太愉快的经历,是一辆从新客站开往杨浦的新式公交大巴。车体很大,车貌很时尚。这条线路上的车总是十分拥挤。我挤上车,在立柱旁站定。发现,身旁的第一个座位,不愧是豪华设计:有一个半人的宽度,坐一人绰绰有余,坐两人略有点挤。此时正坐了一位年轻人,身边放了个包袱。我请问他,可否把包取下,咱们稍稍挤挤坐下?因为从新客站到杨浦,路程很长。年轻人纹丝不动,转望窗外。于是我就算了。

先后遇到这两件有关座位的细事,引我想起古人待人的故事。

一是“谢安敛膝”。《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和王珣因故“不通”(有隙,不相交往)。但是,有一次两人同到官署开会办事,王珣迟到了。此时人满,几乎已经没有坐席。但是谢安见状立刻收拢双膝,移出空档请王珣落坐。会散之后回到家,谢安感慨地对夫人说:“刚才见到阿瓜了,真是个不易多得的人才。”阿瓜是王珣的小名,谢安如此呼之,犹带亲切感。

刘义庆将此事编入“赏誉”篇,可见对谢安风度的赞赏。

二是谢安对王献之某次不妥当的行为,有委婉的批评。

王献之书法成就很高,在当时,其声名几乎和王羲之并驾齐驱;又因王家门第高贵,故而献之很自负,有点自命不凡。某日,王献之去拜谒谢安。这时有位名叫习凿齿的客人已经在座。献之后到,也是客,理应与其并榻而坐。但王献之就是走来走去,东靠靠、西倚倚的不肯落座。原来他是在心里看不起出身寒门且有残疾的习凿齿。于是谢安只得另外安排座位,让他坐在自己的正对面。事后,谢安对侄子谢胡儿说:“子敬(献之)确是清高独立,但是其为人如此这般的过分矜持,实在是大大损减了他的气度。”

座位虽细事,传递出的人情味却有讲究。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 赵韩德

编辑 | 顾金华

诵读 | 沈泽宇复旦大学)

音频 | 朱培瑜复旦大学)

视觉 |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