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法学会 > 文章详情

丁文杰|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转自:上海市法学会 2025-05-04 09:40:54


人才简介

丁文杰,男,1983年8月生,群众。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理事等,曾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2024年经遴选成为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成员。

教育背景
丁文杰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双学位。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跨学科基础,使他能够从管理学和法学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为后续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随后,他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深造,师从日本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田村善之教授,专注于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研究不仅提升了他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专业素养,还为他后续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情况
丁文杰于2014年起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担任助理教授,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学术经验。他主持了日本学术振兴会青年项目,还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回国后,丁文杰于2017年加入复旦大学法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和副教授。他迅速融入国内学术环境,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法学人才。在教学方面,他主讲知识产权法、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法专题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于2019年获得复旦大学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在社会工作方面,他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理事等职务,多次组织和参与学术研讨会,推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研究领域
丁文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法,尤其是著作权法的前沿问题。他致力于探索法律如何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核心主张是推动著作权法的范式转换。他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过于强调对作品享有的“权利”,而忽视了著作权的本质是“行为规制”。因此,著作权法的思维模式需要从静态思维的“权利”范式转向动态思维的“行为规制”范式,以纠正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倾斜问题,弥补著作权法条文与使用者普遍认知之间的偏差。
此外,丁文杰还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著作权法的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及其权利归属问题。他提出“贡献论”,认为应根据人工智能还是人类对“独创性表达”作出主要贡献来判断可版权性和权利归属。如果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表达”作出主要贡献,而现有法律或市场激励机制足以确保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持续生成,则法律没有必要对算法所有者、算法设计者和算法使用者等各环节主体赋予额外的激励机制。

研究成果
丁文杰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包括《中外法学》《东方法学》《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Queen Mar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日本)》《AIPPI(日本)》《法學論叢(韩国)》等。他的论文涉及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在知识产权法研究中的广泛兴趣。
此外,丁文杰还出版《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与自由领域》《著作权侵权理论与实务》两部学术专著。在课题研究方面,他主持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法学会一般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等多个省部级课题,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青年项目。他的研究为推动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庆书余   郭  骏

往期精彩回顾

陶冶|深耕知产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朱颖琦|扎根金融司法一线
鲁庭飞|立足实践 坚持创新 做依法行政的践行者
陈贵|深耕司法实务 积极献言献策
曹薇薇|致力婚姻家庭保障研究
欢迎|“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新成员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