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指派后,法援律师多次会见受援人,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以及公司在停业前后的一系列行为。
通过与受援人的深入交流和专业分析,法援律师采取了三管齐下的代理维权策略:
1.精准锁定管辖权,破解异地用工迷雾。劳动合同签约主体为宁波某公司,但未明确约定工作地点。沐浴公司虽未直接签约,但实际用工行为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且工资发放主体明确,最为关键的是部分劳动者提供的银行流水上备注有“上海某沐浴公司薪酬”。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履行地为管辖地”的规定,结合工资发放记录、实际工作地点、考勤打卡记录、门店停业通知等证据,锁定由闵行区劳动仲裁委管辖,避免劳动者异地维权成本。
2.证据链条补短板,劳动关系终确认。由于部分劳动者未保留劳动合同原件,宁波某公司否认存在劳动关系。法援律师指导劳动者搜集微信工作群记录、考勤表、工牌照片等辅助证据,并结合沐浴公司门店关闭的公示文件,形成“合同签约主体+实际用工主体+工资支付主体”三位一体的证据链,成功证明劳动者与宁波某公司的事实劳动关系。
3.巧用调解施压,先行追回拖欠工资。2024年12月,讨薪+解除劳动关系补偿等仲裁申请提交后,法援律师主动联系仲裁庭启动调解程序,并向宁波某公司阐明法律后果:若拒不支付工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及信用惩戒!在法援律师晓之以法后,宁波某公司迫于压力,在开庭前全额支付了杨某等9人被拖欠的工资共计近5万元,缓解了劳动者的燃眉之急。
随后,法援律师根据9名农民工工龄、薪资差异制作分类诉求清单,逐一核对年休假天数、社保补缴基数等细节,为解除劳动关系纠纷的仲裁庭审做好充分准备,全力为劳动者争取经济补偿金。
在庭审中,法援律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庭审经验据理力争,经过多轮交锋后再次进入调解程序。
经过法援律师的不懈努力,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在前期已经支付的约5万元拖欠工资之外,宁波某公司再给付9名农民工经济补偿7.7万元,双方劳动关系解除。
2025年3月4日,全部经济补偿款项支付到位,案件圆满办结。
本案的典型性在于“劳务外包+异地用工 ”模式下劳动者维权难的问题。法援律师先通过管辖权锁定、证据补强、法律施压三重策略,破解企业规避责任的惯用手段;再使用“前期先行追薪+调解终局息纠”的分阶段策略,既保障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益(优先追回工资),又兼顾企业偿付能力(经济补偿后期支付),避免矛盾激化,实现案结事了,真正做到让劳动者安心无忧。
来源:上海法援、闵行区法援中心
责 编|袁 琳
审 核|徐连宗
关注“上海市司法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