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窦桂梅: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念念不忘的“酸甜苦辣”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5-03 21:45:45

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承办的“共读 谛读 创读:创造幸福的理想课堂——兼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幸福”主题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主旨报告。

“孩子们在校园遇到的,便是人生沉淀的,孩子们在校园学到的,便是面向未来的。”窦桂梅在报告中表示,“创造充满幸福的理想课堂,正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向未来走去。”

(以下为窦桂梅报告原文,“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内容有删减。)

幸福课堂中“幸福”能用哪些字来描述呢?或许是"爱",让每个孩子都被温暖的目光注视;是"乐",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自然生长;是"和",师生共筑彼此尊重的精神家园;更是"恒",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静待生命拔节。

这种幸福教育的真谛,正如清华附小校园里那棵“长满书的大树”,摇曳的枝桠间缀满教育者永恒的守望。中华先锋人物的著作必须放在孩子与时俱进的阅读书单里,于漪老师《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的墨香便常年萦绕在枝叶之间。

在以阅读立身的清华附小,这棵大树始终焕发着生机。今天,我将分享阅读于漪老师《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的三重感悟:坚守三尺讲台、专注一间教室、扎根一所学校。

感悟之一:坚守三尺讲台

把课上好当作我们最基本的师德

“把师生单向性的直线往复,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辐射型关系。”

——于漪

在“坚守三尺讲台”的路上,我们要如何像于漪老师那样去理解生命涌动的课堂的幸福感呢?在书中,我郑重地摘抄了几个句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什么是上课?上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

教师教学必须“目中有人”,树立目中有学生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学习的“发光体”。

语文教师要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

……

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回到我自己,对于从教38年的我来说,怎么理解于老师的“课堂”?于漪老师说,课堂要有三条“真经”:第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向教材发问;第二,要抓住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第三,揪住学生矛盾处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这些话,都化为我对“课堂”的追寻。我想起了曾经上过的《牛郎织女》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训练,想起了《书戴嵩画牛》的辩证思维训练,想起了新课标下怎么样把单元作为一个特定学习主题任务,等等。

鲁迅写阿长,诸多琐碎之中仅一件事是好事:《山海经》难以寻觅,阿长却为他买来了。保姆的辐射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需读四书五经的小鲁迅,因《山海经》而多了许多美好。于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下这份感动:一个保姆与一本影响一生的书交织,这给我们带来诸多深思。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深思的“课堂”啊。

这份于漪老师和我们这代人,努力创造的那沉淀着幸福感悟酸甜苦辣、令人念念不忘的课堂之味,不就是理想的课堂模样吗?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所追寻的,不正是这般让自己心生幸福的落点吗?

教师要靠“闯”劲实践,以一个个教室为基础萌生的课堂、以一节节内容为基础而进行的课堂、以一位位学生的成长为要旨的课堂、以一位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课堂,去塑造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集体人格。我认为,理想的课堂需要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就像那棵扎根在泥土里长满书的大树。让教学在现实的泥土中滋养中生长,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探寻方向,培育出适应时代脉搏的教育者。

感悟之二:专注一间教室

在班级照见师生彼此成长的未来

“心里装进学生,装进国计民生,装进教育事业,装进立德树人的使命。”

——于漪

怎么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课堂是班级综合因素的呈现,它涵盖了知识传授、师生互动、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理想的课堂,不仅仅需要显性的教学资源,还需要良好的隐性环境来支撑。

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习惯,需要教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倾听与陪伴,这才是教师应有的样子。一堂公开课的成功不能掩盖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在日常的教学日子里,教师应脚踏实地,在教室里一点一滴地推进孩子的进步。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操场亦是他们成长的特殊“课堂”之一。教师要专注一间教室,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落实,融入这个微小却又充满活力的班级集体中。

班主任是家长眼中的学校,有时甚至是学校的全部。清华附小通常将班主任的角色定义为三个主要方面:中队辅导员、学科教师以及课堂管理者。这三大维度均与班主任的职责紧密相关。为此,清华附小设计了班级第一、第二、第三班主任机制,提倡让教师“在班级里照见自己的未来”。

早在2015年,清华附小就实行双班主任改革,除了专业课外,由两位班主任“包圆”所有学科教学,课时长短由两位老师商量决定,学校取消统一下课铃声。两位老师同时承担除了艺术、体育、英语外的所有学科教学,并互为助教,过去班主任的工作压在一个老师身上,现在变成两个老师共同分担。他们的办公室就在班级里,这样能够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第三班主任是校长。“担任校长以后,无论多忙,我每周四都坚持‘一日蹲班’,并要求年轻教师们也这样做,全景式观察与诊断班级的状况。”一日蹲班,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也能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去赋能每一位老师。

学习感悟三:扎根一所学校

共同塑造教育家精神的集体群像

“有品质、有活力的学校,它的办学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信仰的指引,价值的追求,教育情怀的支撑,是一种教育理想实践。”

——于漪

今天的学校不能是孤岛,而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或者学校管理者要承担起让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地的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扎根在学校,校长要思考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二是如何让教师站立在学校正中央,另外还要处理好校家社一体协同育人、同向育人的关系。

举个例子,清华附小的“足球联赛”已经举行了12届。我看到学生们一直在拼搏,他们即便为了第七名、第八名也要踢、也要比。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得见的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是他们的眼泪让我们懂得了一些事情。他们争夺的不是冠亚军的眼泪,而是因为驻守在班级,他们就知道要为荣誉而战。后来我就对他们说:宝贝们,只有体育在学校里可能会让你痛哭流涕,甚至集体流泪,尽情地流吧,因为那是你拼搏的滋味。

人生并非没有输赢,关键在于面对失败的态度。即使输掉了一场比赛,只要精神不败,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并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依然能坚定地坚持下去。无论是校长还是班主任,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只要能够坚定信念,就能在坚持中找到乐趣,与学校一同进步,迈向更高的目标。


文字整理:芮德贵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