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欧文杰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记得2022年的一个下午,内勤室案卷小推车的滚轮声在办公室门口戛然而止,几位公安同志带进来一摞厚厚的提前介入案卷,这是一起通过购买黄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案件,案件的发生致使12家金店账户因涉电信诈骗资金被冻结,3153万元黑金正在市场里暗流涌动。
随着办案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新型洗钱手段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电诈资金通过黄金交易“洗白”后,被迅速低价抛售,兑换成虚拟货币跨境转移。
监控视频里,我看见那些戴着口罩的“神秘买家”如同工蜂般穿梭在金店柜台间,他们不问款式价格,手持他人银行卡疯狂扫货。而类似的案件,在短短半年间竟激增至100余起,黄金正在沦为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
“我们不能只当案件的搬运工。”在案情分析会上,主办检察官提议。彼时我们已经批捕了5名犯罪嫌疑人,但单纯就案办案就像用竹篮打水——前脚刚结案,后脚新案件又冒出来。为了预防该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决定向辖区内的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制发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不是检察机关的单向发声,而是多方参与的共治合意。如何确保所提问题和建议既精准又可行?我们走金店、进协会,问员工、询顾客、访专家。“检察官,我开门做生意,总不能拦着客人买黄金吧?”一位金店经理无奈地说道。店员抱怨难辨正常客户与洗钱者,行业协会担心流失潜在客群,公安机关苦于缺乏预警机制...... 那段时间,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问题和矛盾。“防风险”和“保营收”这一对原本形同孪生的短语,此刻却站在了天平的两端,稍有不慎就会失衡。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在和主办检察官的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率先向8家金店制发检察建议,将其作为观察行业问题的“窗口”和精准治理的“锚点”,动态跟踪执行成效、提炼经验、修正偏差。
通过试点、总结既往案例、参考相关管理办法,在兼顾交易便利与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我们在向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的检察建议中,类型化了5种有洗钱风险特征的交易形式,划定了现金交易和非现金交易的金额警戒线,提出了身份核验必严、交易目的必查、信息记录必全、可疑情况必报的“四必”监管体系,旨在实现每笔交易可复现、可追溯。
但当我们把这份检察建议摆在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会议桌上时,“买到这个金额就要核验身份?现在年轻人结婚买三金都不止这个数了。”某老字号金楼负责人表示不解。我调出前期调研数据:“您看,过去一年绝大多数涉案交易都在这个区间。我们不是要阻碍正常消费,而是给守法经营加把安全锁。”最终,在我们的释法说理下,检察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在检察建议发出的第二天,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就迅速作出书面回复,全面接受建议内容。现如今,反洗钱警示标语牌醒目树立在辖区内每一家金店、反洗钱培训成为新员工入职培训标配,根据金店线索联动,我们成功当场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追查抓获2人,拦截被骗钱款186万元;审查大额购金约410笔共1.2亿余元。从14个月130余人涉案,到9个月仅5人犯罪,涉案人数同比下降94%。“原来司法利剑也能化作行业发展的护航盾。”一位人民监督员在检察开放日上说到。
回望办理这起案件以及制发检察建议的过程,我逐渐触摸到检察工作的三重维度。当我们在清点所查扣的涉案金条时,金属碰撞声里奏响的是法律威严;当建立可疑交易快处机制保住企业账户时,解冻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市场信心;而推动整个行业治理升级的过程,恰似黄金提纯——要在法治熔炉中,淬炼出守护金融安全的制度结晶。
作为新时代的检察青年,我深刻体会到“三个效果”统一绝非抽象概念。那些深夜修改检察建议的困顿,那些商户们的困惑与不解,那些见证预警机制成功拦截的雀跃,都在叩问司法工作的本质——我办理的从来不是冰冷案卷,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终于懂得:高质效办案的要义,在于让法治既要有斩断犯罪链条的雷霆之力,更要具编织民生护甲的金匠匠心。我们不仅是犯罪追诉者,更是社会治理的工程师,以法治为刻刀,在时代画卷上雕琢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之美。